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34564
  • 作      者:
    杨移贻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杨移贻,男,生于1949年9月,研究员。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著作有《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1993)、《问题及其出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合著,2000)、《特区大学实验大学窗口大学:深圳大、学、办学实践探索》(合著2011)等,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此外,还出版了《霜叶轩诗文集》(2011),发表了一批科普作品、散文、诗词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经管理文库·管理学精品系列(二):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讲述在这个时代,大学传统与社会现实背景的冲突导致曾经十分清晰的大学形象和角色变得模糊不清,导致高等教育的边界难以准确划分,导致传统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日益失去其现实基础。每当社会变革之时,大学也要随之而变,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大学变革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对大学本质的追问。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大学万象中,拨开迷雾,找到大学的本质特征,成为我们确立新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中经管理文库·管理学精品系列(二):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
  进入21世纪,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从世界银行,到私人公司,到处都在讨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研究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题为《从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建设知识共享的21世纪》的世界报告。该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继资本有形积累阶段之后的资本主义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正如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预见的那样,知识正在取代劳动力,创造的财富越来越不用直接的、可测的、可量化的劳动去衡量,而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整体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知识经济突显了以下三者间存在的组织与技术的互补性:一是新技术带来的信息编码、存储和传输新方法;二是能够使用这些技术的人力资本;三是能够最大程度发掘生产潜力的‘反应型’公司组织形式(借助知识管理的进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与研究、教育和服务相关的某些‘非物质’活动正在全球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量上来讲,这些活动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而从社会形态来看,21世纪的世界将迈进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核心是“为了创造和应用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而确定、生产、处理、转化、传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而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其基础是与自主化相适应的社会观,这种社会观包括了多元化、一体、互助和参与等理念”。
  站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高度,讨论这一崭新时代大学教育思想的框架很有必要。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形态中,大学以什么哲学作为它存在的基础,固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的客观要求,但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哲学基础,则对于指导我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时代大学应以知识论为其存在的哲学基础。知识具有功利价值、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向来是教育哲学研究的范畴。因为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类知识的传承,甚至可以说,离开知识就没有教育。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中,知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不同。在农业经济时代,知识远离经济活动,只是少数知识分子“闲逸的好奇”所追求的、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到了工业社会,知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就具有价值。知识的生产也以“爆炸”的形式增长。到了后工业社会,知识与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发生了质的飞跃。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
一、我所理解的逻辑起点
二、大学的历史原点和逻辑起点
三、大学逻辑起点和高等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同一性
四、大学精神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来源于大学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 高等教育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哲学
一、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从认识论到知识论
二、高等教育管理哲学的核心问题: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三、事业与产业:高等教育产业性的争论

第三章 现代大学理念
一、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
二、大学精神的文化传统问题
三、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四、高等教育职能和大学精神的演进

第四章 弊端及其对策
一、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八大问题
二、高教问题成因浅析
三、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第五章 任重道远的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之路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多元化
二、办学目标的多元化:学制改革的滞后
三、办学层次与类型的多元化:壁垒有待打开
四、教育质量及其评估的多元化:单一化格局尚未打破
五、高考招生多元化:任重道远
六、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举步维艰
七、结语:启示与反思

第六章 治理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第三部门
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二、治理是一种新的社会管理理念
三、高等教育宏观治理需要第三部门
四、高等教育第三部门概观
五、建立健全我国高等教育第三部门之管见
六、结语

第七章 大学的治理结构
一、大学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
二、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大学制度
三、高校决策管理模式的理论和选择
四、大学校长的遴选、治校理念和体制
五、教授委员会——学术权力的合理使用
六、大学章程——依法治校
七、小结

第八章 大学“去行政化”的思考
一、大学“行政化”是一种必然
二、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三、大学的本真特性
四、“去行政化”大学可作为之处

第九章 作为学术职业的高校教师
一、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二、高校人事管理的特色:作为学术职业的教师
三、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出台的现实背景与政策期许

第十章 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群体认知
一、缺失和扭曲: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审视
二、探究和借鉴:美国的大学教授协会
三、重塑和建设:培养高度的学术职业群体认知

第十一章 对高校的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
一、高校教学运行机制
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三、高校教学管理实践
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性思维

第十二章 以生为本,构建高校的学生工作新机制
一、学生工作的基本理论
二、中国特色的学生管理
三、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简介
四、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第十三章 关于高考和高考改革的思考
一、高考制度改革的呼声
二、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
三、高考两面看
四、对高考的哲学思考
五、其他国家与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商考
六、我国高考改革的困境和出路

第十四章 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审视
一、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释义
二、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反思
三、后大众化阶段:关注无边界化和核心质量

第十五章 论高等教育核心质量
一、大学之忧——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危机
二、大学之思——高等教育的核心质量的提出和阐释
三、大学之本——高等教育核心质量的同守和提升

第十六章 从博洛尼亚进程看两岸四地高等教育一体化前景
一、博洛尼亚进程: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步伐
二、热切与窘境:两岸四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现状
三、借鉴与展望:两岸四地高等教育一体化

第十七章 把澳门建设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特区
一、澳门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规划
二、澳门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制约发展的因素
三、在横琴岛建设国际高等教育特区

第十八章 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
一、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中国当前状况
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高教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四、潘懋元——一座理论勇气和学术良知的丰碑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