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管理文库·管理学精品系列(二):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
进入21世纪,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到中国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从世界银行,到私人公司,到处都在讨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研究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题为《从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建设知识共享的21世纪》的世界报告。该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继资本有形积累阶段之后的资本主义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正如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预见的那样,知识正在取代劳动力,创造的财富越来越不用直接的、可测的、可量化的劳动去衡量,而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整体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知识经济突显了以下三者间存在的组织与技术的互补性:一是新技术带来的信息编码、存储和传输新方法;二是能够使用这些技术的人力资本;三是能够最大程度发掘生产潜力的‘反应型’公司组织形式(借助知识管理的进步)。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与研究、教育和服务相关的某些‘非物质’活动正在全球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量上来讲,这些活动在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而从社会形态来看,21世纪的世界将迈进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核心是“为了创造和应用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而确定、生产、处理、转化、传播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而人类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其基础是与自主化相适应的社会观,这种社会观包括了多元化、一体、互助和参与等理念”。
站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高度,讨论这一崭新时代大学教育思想的框架很有必要。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形态中,大学以什么哲学作为它存在的基础,固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的客观要求,但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哲学基础,则对于指导我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时代大学应以知识论为其存在的哲学基础。知识具有功利价值、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向来是教育哲学研究的范畴。因为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类知识的传承,甚至可以说,离开知识就没有教育。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中,知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不同。在农业经济时代,知识远离经济活动,只是少数知识分子“闲逸的好奇”所追求的、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到了工业社会,知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就具有价值。知识的生产也以“爆炸”的形式增长。到了后工业社会,知识与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发生了质的飞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