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经济学(2014年第12卷·第3期·总第47辑)》:
那为什么节约成了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呢?这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有关。这个假设讲的是,资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却要满足人类无限的需要。雷诺兹说:“我们不得不节省,因为我们缺乏”(劳埃德·雷诺兹,1983:4),“稀缺是经济学的根本。如果所有物品都像空气一样,自由免费取用,那就没有必要节约资源,也就没有经济问题了”(劳埃德·雷诺兹,1983:16)。这样一种假设看起来似乎是合乎实际的,人类要生产物品和服务总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如厂房、机器、设备等,而人类的需要也似乎是毫无边际的,正如有的教科书所写:“一个简单的智力实验可以证明这点:假如所有社会成员都被要求开出他们在无限收入下所购买的物品和服务的清单,你认为这些清单还会有结尾吗?”(麦克康耐尔、布鲁伊,2000:30)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则结合美国的实际指出:“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无限。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经济增长后,美国的生产能力也并未满足每一个人的欲望。”(保罗·萨缪尔森,1999:2)
因此,一边是有限的资源,社会只能生产出有限的物品与服务,一边是无限的需要,人们总是想占有和消费无限的物品和服务,这就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可以用下面这个结构表示:有限的资源——无限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主要从左边入手,即节约利用资源,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产出的最大化。相应地,就产生两种解决路径:一是依靠科技的力量,力图高效利用资源,即要么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和服务,要么在物品和服务产出一定的情况下,耗费较少的资源;二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力图最优配置资源,即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制,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导作用,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
这两种解决路径就是从不浪费资源出发,要求实现资源的完全有效利用,达到节约资源,其目的就是为了克服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不可否认,这两种解决路径在节约资源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不浪费资源或者节约利用资源不等于不使用资源,资源仍在高效利用的过程中不断消耗。因此,仅仅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都没能改变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的客观现实。从上述结构的左边入手,本来,有限的资源要求节约,但通过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而实现的节约,依旧无法克服有限资源的客观性或绝对性,也就无法解决西方经济学家自己提出的稀缺性假设。
从上述结构的左边入手不能解决问题,那就从右边入手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去改变无限的需要,也就是说去限制人们的需要。尽管资源是有限的,但人们的需要也是有限的,这样,以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有限而不是无限的需要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如果从右边入手就迫使我们去限制人们的需要。限制人们的需要,就意味着要求人们消费较少的物品和服务,而不去浪费过多的物品和服务,以这样一种节约的办法进行限制。由此,同样会产生两种解决路径:一是从主观方面呼吁人们消费较少的物品和服务;二是从客观方面降低人们消费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然而,这两种解决路径同样存在着问题。前者使人们陷入禁欲主义的深渊,后者使人们陷入贫穷异化的泥潭。这正如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扭曲人们的需要,国民经济学成为要求工人“节约”的科学,他说:资本家“把工人的需要归结为维持最必需的、最悲惨的肉体生活”、“把工人变成没有感觉和没有需要的存在物”、“工人的任何奢侈在他看来都是不可饶恕的,而一切超出最抽象的需要的东西——无论是被动的享受或能动的表现——在他看来都是奢侈。因此,国民经济学这门关于财富的科学,同时又是关于克制、穷困和节约的科学,而实际上它甚至要人们节约对新鲜空气或身体运动的需要。这门关于惊人的勤劳的科学,同时也是关于禁欲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2009:226)。正因为从需要入手去解决稀缺性假设的矛盾会触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应对稀缺性假设的时候强调较多的是人类生产受制于资源的稀缺性,从而回避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特有的现象、观念归结为自然现象,当作自然规律加以研究。
可见,从上述结构的左边入手,要求高效、合理、优化利用资源以实现节约,从而克服稀缺性假设的矛盾,这样一种节约观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资源依旧处于不断消耗中;从上述结构的右边入手,要求人们消费较少物品和服务以实现节约,从而克服稀缺性假设的矛盾,这样一种节约观又会产生禁欲主义和贫穷异化。那人类就永远无法克服这个矛盾吗?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问题就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本身。我们应从稀缺性假设走向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