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七十年代的小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986237
  • 作      者:
    杨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七十年代的小镇》这是一部故乡风情 录。七十年代位于湖南浏阳那个叫做古港的小镇,是 作者成长的地方。离开故乡虽然已经三十多年,但是 故乡小镇上那段慢条斯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却一 直萦绕在作者的心间,于是,她记下了关于故乡、小 镇和老街的点点滴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所过的那种物质简单,却 又极易满足的生活,无疑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今天 ,当我们跟随作者温暖、深情的笔触,走进那个小镇 、那条老街,去认识那些平凡朴实的人,去聆听那幽 默古老的乡音,去感受那段充满传统风情的简单生活 ,去体会七十年代的童年、学校和青春时,仿佛就像 一个武陵渔人,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没错!故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一个桃花源 。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从小生活的小镇叫古港,行政区域属于湖南省 浏阳县。浏阳人将环抱着县城的整个县域划分为东西 南北四个大区,俗称东乡西乡南乡北乡,古港属于东 乡。
  浏阳河的主要干流大溪河从东边穿山越岭而来, 在这里弯了一个大湾,向西南方向流去,山水田畴之 间,造就了一派自然天成的旖旎风光,也为文人墨客 留下了吟诵的好材料,所以镇志上便有了古港狮山八 景之说:“仙洲风月、灵坛烟雨、江村渔火、山寺钟 声、天岩霁雪、花坞斜阳、古港归帆、响石流泉。” 大溪河与另一条支流小溪河在双江口交汇后向浏 阳县城流去,从这里开始,这条河便叫做浏阳河了, 一直流入湘江。大溪河是浏阳河的上游河道,从长沙 过来到浏阳,再到古港以东的东乡各地,相对于窄小 崎岖的陆路而言,水运交通要更为便利,因此,这里 就成了湘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码头,一个古老的商埠港 口,故得名“古港”。据镇志记载,它的历史可以追 溯到一千七百年前的东吴时期。在三国东吴的赤乌年 间,古港苏楼便是各路商人云集之所,逢年过节,热 闹非凡,是湘东重要的贸易集散地。
  大溪河与小溪河,在丘丘壑壑的蜿蜒之间,为东 乡这片土地造出了无数个美丽肥沃的小平原,在一辈 又一辈人的开垦和耕耘之下,平原变成了良田,河岸 两旁,便是连绵不断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一个个 丰饶的田圾。我们的小镇,就在大溪河最大的一个湾 上,矗立在群山环抱的田圾之间,其上有沃土良田、 桑竹流水、商埠人家,是一个富庶而美丽的鱼米之乡 。
  后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水运渐渐衰落,古 港作为“港”的功能也逐渐被“镇”所取代了,所以 ,我们的日常生活渐渐与“港”脱离了关系。由于大 溪河离镇子相对较远,水流湍急,河面宽阔,家长们 平常也是绝对禁止小孩子往那里跑的,夏天若有谁偷 偷跑到大河里去游泳,只要被家长发现了,都免不了 一顿好打。即便是这样,这条河里每年都还,屉会淹 死几个游泳的人。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倒是一条紧挨着 小镇流过的小河,小河没有名字,是大溪河的支流, 平常我们管大溪河叫大河,这条河就自然地被称作小 河了。小河并不宽,宽的地方三四米,窄的地方一步 就能跳过去;河水也是有深有浅,深的地方一人多高 ,浅的地方就到腿肚子处。老街上的居民,每天都要 往小河里跑好几趟。特别是一到天气好的时候,家家 户户都会挑着被褥铺盖、锅盆饭甑到小河的码头上去 洗。当然这个码头并不是行船的码头,而是洗衣挑水 的生活码头,它建在靠近南市街的一段河面上,呈一 个刀把形,上下砌了两层青石板和一个宽阔的水泥平 台,方便人们在水位下降和上涨的时候分别使用。上 游挑水洗菜,中游洗衣,下游杀鸡宰鸭,最下面刷鞋 洗尿桶。平台的岸上,是一户蔡姓人家的大菜园子, 周围是密实的树篱,一棵古樟树从里面伸出来,将码 头盖了个严严实实,也为洗衣的人们带来了一片阴凉 。他们家的菜园里,还有一棵很大的柚子树,结出来 的柚子比街上买的任何柚子都好吃,所以,每到中秋 节的前几天,街上的人家就会跑到他家去买柚子,现 买现打,看中哪个就用竹竿把哪个柚子打下来。
  听母亲说,这个码头还是外婆在搞社教那年,领 着老街上的居民们一起修建的。那时候,外婆是居民 队里不拿工资的居民大组长。
  夏日的傍晚,是小河一天里最热闹的时段,人们 会一桶一桶地挑着全家换下来的衣服到码头上来洗。
  街上的细伢子细妹子们得到家长的恩准,借着洗冷水 澡的名义泡在水里划水打水仗。而劳作了一天的水牛 ,也会被主人牵过来,舒舒服服地趴在下游的浅水湾 里,洗一个凉快的冷水澡。
  过去没有洗衣机,洗衣服的工作全部由家里的主 妇和女孩子们来承担,加上天气热、人口多,所以每 家每天换下来的衣服都是一担一担的,工作量极大。
  为了省力,人们发明了一种木制的洗衣槌,我们叫做 擂槌,小镇上的居民,世世代代都用这种擂槌来捶洗 衣服。大家来到河边,先把所有的衣服都倒在石板上 ,放到水里打湿,然后再一件件打上肥皂,用刷子“ 刷刷刷”地刷一遍,最后就挥动擂槌,捶几下、一拧 ,放到水里漂一下、再捶几下,再一拧、再漂一下, 反复几次,一堆衣服,就干干净净地回到桶里去了。
  过去那些棉质和麻质的夏布衣服,非常适合用这种槌 子来捶打。“万户捣衣声”,这一诗句,用在小镇傍 晚的码头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啷啷啷的捣衣声, 孩子们的嬉闹声,老牛的哞哞声和哗哗的流水声交织 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里,有小 镇人勤劳的汗水、乐观的心境和满足的生活。
  当然此地既然是港口,就一定会有船和跑船的人 ,只是他们并不在小镇上居住,毛妹说,他们住在船 上。这让我一直都想不明白,因为那时候我见过和坐 过的唯一的船就是去大河对岸仙洲的摆渡船,那上面 没有床也没有灶,甚至连个小板凳都没有,坐船的人 都是站着的,这样的船怎么住人呢?我问毛妹,她说 她也不晓得是怎么住的,但是她肯定他们就是住在船 上的。毛妹比我大一岁,知道的事情比我多。她爸爸 熊国治,经常东南西北四乡跑,给人家做油漆,所以 ,在我们小镇上,他算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她们家 的厅屋里,经常会有陌生人坐在那里,跟她爸爸、公 公和老公公聊一些天南海北的奇闻趣事。
  不过这些住在船上的人,我们偶尔却可以见到。
  因为逢年过节,他们就会从南市街过来,经过我们家 门口,到新街上去采买东西。只要他们一来,毛妹就 会跑到我们家来喊我,我们两个人就会站在屋檐下, 背靠着墙,静静地看着他们走过去。这些人一看就跟 我们不一样,在他们的脸上和身上,总有一点掩盖不 住的野性和风霜,他们的脸是红色的。我印象最深的 是里面有一个大妹子,肤色很深,像小麦一样,很光 滑,个子高高的瘦瘦的,留着两根长辫子。每次他们 走过,我都会用眼睛去找她,而她好像也特别喜欢上 街,因为我每次都能从人群里找到她。后来我在镇上 的电影院看《叶塞尼亚》的时候,一看到里面的吉卜 赛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她,她那健康漂亮的样子,还 真有点叶塞尼亚的影子。
  ……
展开
目录
题记
第一章  我们的小镇
第二章  老街上的人家
罗婆婆和她的家人
毛妹一家
下街头的邻居们
吴老板和易老板
石成婆婆
洋地主一家
上街头的邻居们

第三章  我的家人
外婆和舅舅
父亲和母亲
姨爷
外公

第四章  我们的方言
第五章  小镇上的田园生活
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

第六章  我们的节日
清明
端午
中秋
过年

第七章  我们的童年
第八章  我们的学校
第九章  我们的青春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