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隧道变形特性和施工对策》:
针对掌子面的预支护首先是掌子面中部核心区,可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预加固,以保证中部核心岩体的稳定,防止其变形脱落导致顶部失稳坍塌;其次是对掌子面顶部进行预支护,可采用超前锚杆、小导管及管棚等,以防止掌子面中部核心岩体变形脱落后,顶部逐渐呈受拉破坏而失稳坍塌。由于掌子面核心岩体(受拉破坏区)范围为3m,所以为保证超前预支护产生作用,其预支护长度应超出受拉区域,即长度应在3m以上。
(2)下台阶掌子面变形特征
下台阶开挖后掌子面位移及塑性区分布如图4-26和图4-27所示。下台阶掌子面纵向最大变形位移发生在中心位置,量值约50cm。整个下台阶断面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大部分受拉破坏,且受拉破坏区围岩纵向厚度为3m。就掌子面而言,与上台阶相比,下台阶不会出现掌子面塌方的危险,开挖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两侧边墙的稳定,若边墙变形过大,则上台阶的初期支护可能因缺少底部支撑而失稳,应减小开挖进尺,并对边墙围岩进行预支护(由于掌子面附近受拉区厚度约为3m,故纵向预支护长度也应超过3m),同时,开挖后应尽早施作初期支护,并与上台阶支护封闭成拱,形成整体,以避免下部围岩开挖后逐步变形脱落而引起边墙失稳。
4.4.3预支护措施及参数优化分析
1)超前锚杆优化分析
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地应力45MPa的Ⅳ类围岩段无超前锚杆支护、超前锚杆长度为4m、6m、8m、10m和12m六个工况的隧洞开挖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以优化超前锚杆的长度。计算中超前锚杆均在拱顶120。范围布置,锚杆间距35cm,外插角10°(图4-28)。围岩计算参数见表4-1。计算模型宽140m,高120m,长100m,即左右宽为5倍洞径,上下高为4倍洞径。模拟过程中,模型前、后面设置前后位移固定边界,上、下面设置上下位移固定边界,左、右面设置为左右位移固定边界。取围岩屈服服从摩尔库伦准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