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抓大放小”,符合当时的国情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那么,中国的实际究竟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既然“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那么,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我们就必须坚持和发展;既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一部分现代化大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水平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同时存在: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生产同时存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同时存在。由于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同时存在,它要求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此,必须改变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据此,党中央确定了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提出“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解决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这都是以改革开放之初的生产力的实际状况为依据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不断变化的,国有经济进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随中国国情的变化而变化,国有经济应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壮大
中国共产党所预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至少上百年,“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国情也会随之变化。目前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后期,随着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国有经济已经大踏步地撤退和收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已经大幅度降低,非公经济也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很大比例。同时国有企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活力大大增强,效率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重要产品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