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雨南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051066
  • 作      者:
    丁梦周著
  • 出 版 社 :
    海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丁梦周,安徽宿州人,1934年生。淮北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书法美学研究,曾出版理论专著和书法作品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风雨南窗》内容分为上篇、下篇两部分。上篇重点写生活经历、所见、所闻、所感、尊重历史、力求真实、下篇有两大内容:一是对人生的某些看法、感悟;二是对书法艺术理论的思考。对渊深的书法艺术,只能丢弃东西,有选择有取舍,略表管窥之见而已,故曰“摭谈”。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家住在寨外村头,那是个五间进深的小四合院,整齐一色的麦草房。左右没有人家,被大片树林围拥着。五间堂屋,东西屋各两间。大门是个马鞍过邸,左边牛棚,右边草料房。院内有三棵石榴树、一棵高高的椿树。独门独户,面南而居。门前有棵造型很美的石榴树,这是哥哥年关悬挂鞭炮的地方。屋后是石榴园和几棵高大的楝树、榆树、槐树、桑树、杏树,远望密密层层,蓊郁一片。院落虽为“露腚屋”,我每次踏进家门,却顿觉走进了平安窝里。院门东边有个打谷场,场边有两棵树,一棵大榆树和一棵中国槐,都是大人搂不拢的老树,遮天蔽日,是纳凉的好去处,也是农闲说大书的人场。显然,这是祖上几辈人苦心经营的杰作了。我回家度假,夏天多睡在场上,听虫鸣,看星空,往往与朋友聊到深夜。
  在和平年代,我的故居是个得风得雨的宜居院落。但在兵匪横行的年月,显然很不安全,终年担惊受怕,住在寨里要相对安全得多了。我估计寨外几十户人家,可能是从外乡迁来后形成的格局。
  我家门前,是条东西牛车路。虽说是路,山雨来时便是奔流的水沟。只要下雨,门前就有顶水鱼上来,我小时常在雨中拦鱼。
  我家对门,是家势败落的陈家老院,茴草房舍,严紧整齐,但人少房多,人气不足。据说后面那几间草料房里常闹“鬼”,其实不过是因为无人住,黄鼠狼太多,夜间常常来叼鸡,引起鸡飞狗叫罢了。陈家老屋再往南,便是茅舍错落、石墙毗邻的几十户农家小院了,那里除几户我的丁氏本家大爷生活好些,其他便是穷家小院。在我的记忆里,那些邻居屋多低矮,有几户还是地庵屋,房门要弯腰才能进出。屋多麦秸苫的房顶,很少茴草房,更无片瓦,从住房可见生活一斑了。
  我家向西50米,有条纵贯村寨东门外的南北路,与我家门前牛车路T形相接。那是条村村相通的主干道,平时车辆很多,农忙季节,从黎明到深夜,人欢马叫,吆喝声不绝于耳。沿路向南一百多米有口古井,这口井可供附近几十户人家饮用,也是我中学时代常去担水的地方。井南十米处有座大桥,山泉溪水就从桥下流过,由于常年冲刷,桥西头形成一个大塘,这是村民常去洗澡的地方。记得我幼时洗澡扎猛子时,曾几次碰破了头。大塘西岸不远高丘上是个土地庙,那是村民求神祈福的地方,幼时父亲曾叫我送过供物。现在古井还在,其他都没了。
  我家向东走出一百多米就进山了。那时的山里,大半腰都是密得怕人的丛林和果园。靠山根附近,有我家大小不等的几块地,多被父亲种上棉花、花生和山芋之类。周围全被祖辈们栽了石榴树、杏树、桃树、柿树之类。特别是靠山泉附近,有片很大的石榴园,总起来有一二百棵,这是我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记得小时同对门留姑、兰芬在这里看过园放过羊。也常同母亲赶早去地边摘豆角,拾棉花,割草。村邻果园多在山腰坡地,园园相连,把整个山坡都覆盖了。所以,果熟季节,不见人影,却处处语喧声闹。
  直到解放初期,丁泉依然在淙淙地流淌,大乾山下仍是密丛林,到处是绵延的果园,莽莽苍苍,一派生机。但是,随着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到来,在轰轰烈烈大炼钢铁和大办食堂之风中,据乡邻说,不到俩月工夫,山林被砍伐殆尽,连树苗都被烧了。没柴烧就扒屋,我家西屋的梁檩,就是家人去大食堂喝汤的空隙时候被抽走的。于是农民祖辈数代培育起来的林园霎时被毁。远望山脸,一览无余,像山火过后,灰秃一片。然而谁也不去补栽一棵树苗,真是令人欲哭无泪,欲骂不能。地方也有良心未泯的干部,然而,也只能是偷偷哀叹而已!
  三  故乡忧思录
  故乡经过大炼钢铁和大办食堂的摧残,山野灵气尽失,古寨早已没了昔日的风姿。整齐的寨子早已拆除,围沟早已填平,山泉早已炸坍,沟溪早已干涸。昔日果树丛林、水秀山清、飞鸟啁啾的景象没了。今天虽多了些红砖新房,但却少了人气和生机。年轻人进了城,剩下的多为老弱病残、妪妇儿童。村里听不到人欢马啸的喧闹,更不见了牧歌式的田园风情。葱茏苍郁的昔日古寨,今朝多了几分死寂和苍凉。听乡邻说,现在更糟。因为山石已被地方政府分割,卖给外来客商,到处是新建的采石场。整日炮声四起,机器轰鸣,汽车飞奔,尘飞半空。林木耗尽了,矿藏糟蹋了,生态破坏了,庄稼披上了厚厚的灰纱。昔日桃杏争妍,油菜花发,蓝天翠野,一派生机;今日则漫天雾帐,混沌灰蒙,远近山脸,面目可憎。虽说故乡房前屋后,村南舍北,也栽了些杨树之类的树苗,但终难形成气候。
  ……
展开
目录
南窗絮语
上篇 峥嵘岁月
第一章 生命热土
第一节 故乡的记忆
第二节 大爱亲情

第二章 金色的梦(1942-1950)
第一节 我的启蒙摇篮——银果寺
第二节 草根情深
第三节 幼时爱好
第四节 记忆1948

第三章 中学的怀恋(1950—1956)
第一节 从小镇到县城
第二节 怀念我的美术老师
第三节 怀念我的语文老师
第四节 两件小事与两位校长
第五节 我的两个画友
第六节 怀念彭振良和黄继锐
第七节 城隍庙的记忆
第八节 三里湾旧事——一段悲剧的记忆

第四章 狂飙岁月(1956-1974)
第一节 赭麓风云
第二节 “大跃进”运动
第三节 学习与劳动
第四节 难忘的实习生活
第五节 告别母校的记忆

第五章 特殊年代(1960-1974)
第一节 大别山俩月——“小秋收”日记
第二节 办农场
第三节 转折
第四节 命运的迁徙——调动散记
第五节 没有尊严的岁月——遭遇“文革”
第六节 下放散记
第七节 师范四年

第六章 师大纪事(1974-1999)
第一节 我的中文系十年
第二节 金陵纪行
第三节 我的美育情结
第四节 心路的纪念——两篇散文的记忆
第五节 我的“桐萌小筑”
第六节 我与吴孟复教授
第七节 艺术系创业记(1983-1988)
第八节 1986年书展回忆
第九节 艺术采风诗记

第七章 人间晚晴
第一节 细雨黄昏——我的婚姻
第二节 我的退休生活
第三节 冷暖人生
第四节 热土焮焮 恩厚绵绵

下篇 南窗夜话
第一章 感悟人生
第一节 观念与人生
第二节 人生苦旅
第三节 学会丢弃
第四节 真经难得
第五节 低调人生
第六节 话说感情
第七节 幸福断想
第八节 忍耐的哲学
第九节 交友之道
第十节 直面人生
第十一节 肖老师的启示
第十二节 人生意义

第二章 书艺摭谈
第一节 书法是什么——书法与线条断想
第二节 书法与文化
第三节 书法与哲学
第四节 书法与文学
第五节 简说书法线条品格
第六节 书法艺术的模糊性
第七节 书法:一门完善的艺术
第八节 谈谈书法发展的惰性
第九节 关于书法创新的思考
第十节 关于书法和谐断想
第十一节 书法欣赏漫谈
第十二节 我的书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