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对其父远在湖广承天府的坟墓不满,他说:“山川浅薄,风气不蓄,堂隧狭陋。”这是从风水角度来说的。嘉靖十七年(1538)十二月,他为自己父亲看中天寿山大峪岭一处吉壤时说“林茂草郁,因阜丰衍”,强调的是葬地周围环境的植被茂盛,因郭璞《葬经》有云:“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七天后皇帝“驾发京师恭诣大峪相看作穴去处”。“作穴去处”即是风水理论中的“穴”,即下葬的具体地点。后来兴献王墓葬之所以没有迁往天寿山也是出于风水方面的考虑,世宗在亲自察看了纯德山和大峪山后曾对礼部尚书严嵩说:“朕南巡,因谒陵寝,及视大峪已毕,然峪地空凄,岂如纯德山完美,决用前议(不再改迁)。”121阁臣杨文襄也从风水的角度劝皇帝:“地道尚静,体魄宜安,山陵既定,其静己久。大事既襄,体魄已安,无故举迁,恐有他虞。况献皇帝穴葬之后,陛下自藩邸升为天子,不谓之吉壤可乎?”
对待自己预建的寿宫,世宗同样注重风水,他听从礼部尚书夏言的建议,“行取江西曾、杨、廖氏子孙精道地理者卜山陵吉地”。隆庆六年(1572)五月穆宗去世,六月神宗传谕山陵事宜:“送终之事至大,相地之理甚微,事大则处之不厌其详,理微则求之必贵于广。乞照嘉靖七年事例,差礼、工二部堂上及科道官各一员,带领钦天监谙晓地理的官员、阴阳人等,举廷臣中有素精地理者一员同往相度。”
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明神宗向内阁表达了择寿宫的意向,大学士张四维等上疏说:“……今天寿山吉壤固多,未知何地最胜,合照世祖先年事例,命文武大臣带领钦天监及深晓地理风水之人,先行相择二三处,画图贴说进上御览,恭候圣驾亲阅钦定,然后营建,以为万万年寿藏。”这一建议得到皇帝同意。
天启元年(1621)三月在所定庆陵之“穴”处开挖时出现了石块,也就是风水上所说的开穴得石,是不吉利的事情,因为郭璞《葬经》有“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惟融结之处不宜有石耳”之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