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凯恩斯的中国聚会:经济学的那些人和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49157
  • 作      者:
    徐瑾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继《中国经济怎么了》后再谈经济与思想,看大师交锋揭示中国未来读经济理论与真实世界互动,定位对于中国经济与思想理念感兴趣读者人群,从经典、现实以及应用三维度立体解析经济观念。
  如果你没有经济学接触,本书则给予基本经济学框架与常识,如果你本身对于经济有兴趣,本书提供了回归经济学的趣味与反思。
展开
作者简介
  徐瑾,85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财经版块主编,FT中文网专栏作家,著有《中国经济怎么了》、《危机与转型》等,从事经济研究及财经评论近十年。
  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国际财经与金融史,新浪微博@徐瑾微博,个人微信公号“经济人”(econhomo)。

展开
内容介绍
  华裔经济学家孙涤在为《凯恩斯的中国聚会》序言中说,本书主题与大部分人紧密相关,95%的人的95%以上的生命都耗在了市场的打拼上面,“作者的叙事涵盖了经济学诠释的各主要流派和诸大师要角,必是读了大量的典籍;其视角、选题,文风的老辣,不免予人一种中年老成的感觉,然而她还是个年未满三十的新秀。分析经济学的观念,是件相当费劲而不讨巧的事,从几个美国总统的揶揄中,我们兴许可以看出几分。”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超过日本,追赶美国,关于中国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愈多,经济观念转型决定中国未来格局。凯恩斯指出认为实干家通常是某位已故的经济学家的奴隶,撒切尔夫人则回应“经济学太重要了,不能仅仅把它留给经济学家去研究。”徐瑾认为经济学不仅属于经济学家,也应该属于所有人,尤其是普通民众。她认为经济学应该作为一项普遍的常识加以推广,其原理应该作为现代公民的素养之一。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的自序说,“我常常认为经济学应该作为一项普遍的常识加以推广,其原理应该作为现代公民的素养之一。因而,我的写作的理想对象是具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期待我的文章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从经济维度理解世界的变化。”这本书真的能够满足作者的理想和读者的期望。
  ——邹至庄,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

  ★凯恩斯曾说:“或迟或早,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徐瑾的这本书给读者介绍了多位经济学家和他们的观点,或许可以被认为是对这句话的诠释。作者娓娓道来,引领你与大师对话,陪伴你经历一次愉快的观念之旅。如果你觉得还不过瘾,那就去读她推荐的书吧。
  ——张维迎,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本书内容同人生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95%的人的95%以上的生命都耗在了市场的打拼上面。作者叙事涵盖了经济学诠释的各主要流派和诸大师要角,必是读了大量的典籍,其视角、选题,文风的老辣,不免予人一种中年老成的感觉,然而她还是个二十多岁的新秀。作者以她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丰富练历和敏锐观察,娴熟驾驭了复杂高深的经济学观念。
  ——孙涤,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

  ★1978年以来,世界上各种经济学思想流派在中国广泛传播,引致了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的观念变革。徐瑾的这本小册子,像一个窗口、一面镜子,既记述了当代一些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的思想和生平,也映照了国际上一些主要经济学家与中国经济学人的思想会聚。对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且思考着当下中国问题的学者、学生和各界仁人来说,这都将是一本开卷有益、愉悦阅读的参考书。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演化的幸运
  正如经济体系,人生通常也不可设计,但是日后来看,却并非没有规律可寻,其中一些看似散漫无关的点往往可以连成线,成为演化的路径。
  科斯成为经济学者,亦是如此,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本来也有不小的概率成为编篮工人、历史学者、化学家、工厂经理人、律师甚至二流数学家,“冥冥之中一切似有定数安排,非人力所能左右”。
  科斯最初选择大学志愿时,本来计划选修自己表现较好的两门:历史和化学。因为残疾,科斯入学较晚,没有拉丁文基础,无法学习历史,而数学不好,又使得他无法学习自然科学,这自然也包括化学。无奈之下,18岁的科斯只好选择商科,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选修产业组织学。
  这看似阴差阳错,却自有上天眷顾。他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遇到了对他影响颇大的经济学家阿诺德·普兰特,而这是普兰特第一年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执教,他以前在南非执教。当年的科斯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信仰社会主义,普兰特的观点对他来说“堪称新奇”,他也开始学习理解竞争以及价格机制。普兰特不仅帮助他认识了“看不见的手”,也帮助科斯争取到去美国游学的机会。
  科斯原本计划在美国期间研修产业的垂直和水平整合,他也游历、访问了不少大学与探访企业。按照张五常的说法,科斯在芝加哥大学期间听了前文所谈的奈特的课程,若有所悟,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企业理论奠定了基础。等到科斯游学归来,适逢丹迪有经济与商业学校成立,科斯成为该校讲师,他回忆“要不是该校在1931年成立,我真不晓得自己要做些什么。结果各项发展都配合得恰好,而我也就按部就班地演化为经济学者”。
  科斯自己认为选择商学,算得上在不了解情况下“做了改变一生命运的重要决定”,结果却如有神助。他不仅得遇良师普兰特,又有奖学金际遇,刚好能够找到份经济学者工作,实属“幸运”。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并没有系统学习经济学,但通过与普兰特及很多同学的讨论,则建立了很多认知,他甚至认为,“像我这样未受过正规训练而踏入经济学的世界,事后证明反而占了便宜。由于未经正规的思考训练,让我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企业的意义
  科斯的商科专业,无形中为他提供了微观层面理解经济的背景之一,而美国的游学经历则使得科斯对于企业理论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见地。
  1930年代是一个极端传奇的年代,1929年资本主义危机席卷欧美,而苏联梦却似乎展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全新景象,意识形态和知识观念都在历史的变革中对峙交锋,也为观察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1931年,日后大受关注的维也纳经济学家哈耶克来到伦敦,在科斯的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行了四场题为“价格与生产”的演讲,大获成功,也为哈耶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谋得教职。至于当年还是学生的科斯,日后也多次提及这次经历,他说“听了这些演讲,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会有萧条”。
  但科斯日后仍旧记得,自己当时存在一连串疑惑:价格机制是否就已经足够了呢?如果是,那么企业这样明显的带有计划色彩的团体为何存在呢?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国家的产业计划有什么不同?价格机制和企业管理之间是什么关系?假如所有必要的协调都已由市场提供,为何还需要管理呢?在西方的世界就有不少大工厂,为什么苏联的经济不能像一个大型工厂来运作呢?……科斯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了美国,等到他次年回到英国开始上课时,已经找到了答案,写出了《企业的本质》。
  提出好问题是有好答案的开始,那么答案是什么?价格机制虽然有效,但并非没有交易成本,也正因此,企业有了存在必要,企业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一发现为什么重要呢?在过去,经济学家总说正常的经济体系自行运转,似乎经济交换活动存在于真空状态,没有任何阻力与摩擦力,也就是没有交易成本这回事。
  这一说法口口相传,经济学家也不去追问真实状况如何,却对企业这一无所不在的微观组成形式视而不见。科斯如同《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诚实的小孩,不仅观察到皇帝没有穿新衣,也就是真实世界存在企业这一制度设计,而且思考到皇帝为什么不穿新衣,答案正是交易成本的存在。
  1932年夏天,科斯未满22岁,却已经写出了《企业的本质》,虽然当年没有引起重视,这却被视为他最重要的发现。那一年,科斯还结婚了,他的妻子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不久前去世。按照科斯自己的话说,“当年我只有21岁,阳光从未停止照耀”。
  ……
展开
目录
序言
自序:从观念到常识
经济学:大师与经典
科斯:面向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家
阿尔钦的经济传奇
奥斯特罗姆:未曾被遗忘的欧玲
布坎南:宪政经济的“画布”
赫维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机制
加尔布雷思:美好,但不完美
森:自由就是一无所有
亚当·斯密论分工
凯恩斯vs.哈耶克:敌人还是朋友?
萨缪尔森:最伟大的幸运儿
弗里德曼:货币之惑
菲尔普斯vs.菲利普斯
法玛vs.希勒:市场是有效的么?
保罗·克鲁格曼:理解的愉悦
贝克尔&波斯纳:常识还是反常识
经济学与中国
大时代中的于光远
邹至庄的中国往事
张维迎:以法治看待市场
周其仁:正确的自我重复
姚洋:中性政府昨与今
王一江:国强还是民富?
陈志武:财富源于制度
丁学良:中国模式是与非
谢国忠:市场的骰子
安德森:中国不会说不
隔壁王二的经济学
盐铁之争始末
经济学与世界
铁娘子:撒切尔经济学的回归
心理决定日本经济?
走出暧昧的东瀛
尤努斯:扶贫,改变世界
市场拯救自然
自由选择的愉悦
富足社会:天堂不需要幸福
博弈与合作
经济学天问
经济学的前世今生
经济学书籍回顾:问题与主义
后记:经济学之思:理解的愉悦
进阶阅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