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体中,把电子提升到导带所需的能量非常小。然而,电子在导带中的自由运动并不能得到保证。当电子试图穿过固体时,它们会与固体中的其他电子和像杂质这样的非理想物相互作用。在每一次“遭遇”中,一些能量就被转移到原子和分子上,最终以热量的形式出现。这种能量转移(电“阻力”的基础)通常被视为能量“损耗”。然而有时候,这种“损耗”是电流传递的主要目的,比如在电熨斗和线管的灯丝中。
有一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对电子流没有任何阻力。这类材料我们叫做超导体。在超导体中,一个电子的通过以这样的方式扰乱了物质结构:激励另外一个在确切的适当时间间隔后到达的其他电子的通过。第一个电子的通过在物质的正电荷中建立能“牵引”第二个电子通过的振荡。这种行为已经被比作“电子滑水”。在“电子滑水”中,一个电子沿着另一个电子的“痕迹”掠过。因此电子趋向于在我们所知的“库柏对”中移动旧“库柏对”不是相互接近地移动(从概率意义上讲)。实际上,有很多其他电子可以隔开“库柏”对。“库柏”对中的电子也可以和其他电子结对。数学上已经表明,一组交错的电子对的仅有可能的运动就是作为一个单元的运动。用这种方式,电子不随机地相互碰撞而“浪费”能量。相反,它们作为一个本质上没有对流动的阻力的一个单元来移动。在没有附加输入能量的情况下,电流便在已持续多年的超导电线回路中启动了。
多种材料在降温到绝对温度附近几度范围时就会显示出超导性能(室温大约为295K)。降低某些固体的温度可以减少分子运动,从而提高超导电性,物质的动能也随之减少。26种元素和上千种合金及化合物都呈现这种性质。把物质维持在很低的温度需要液氦作冷媒。氦在23K时开始液化,相对来说比较昂贵,通常要用另外一种像液氮这样的制冷剂将其与周围环境隔离。
从理论的角度看,多年来一直怀疑某些物质在高温甚至室温条件下可能存在超导性。1986年1月,柏诺兹和缪勒发现了一种陶瓷材料,它是一种能够在温度上升到35K时呈现超导电性的钡镧铜氧化物心。随着这个发现,超导电性在液氦温度以上第一次得以实现。这个发现为开创更便宜和方便的制冷方法提供了新的可能。随后,其他几种陶瓷材料在温度上升到135K时也呈现出超导电性。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能够解释陶瓷的超导电现象。有些人认为这是类似于BCS理论中引用的电子现象的磁现象。金属中超导的最高温度的当前记录是硼化镁的39K28。虽然这个温度没有某些陶瓷材料中获得的温度高,但这种材料很容易被塑造成金属丝,可以在超导磁铁中用作线圈。这些材料有产生适合于日常生活使用的“完美”的导体(即没有电阻)的巨大潜力。对这种潜力的认识将对电路和电动机等器件的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将引起如计算机科学、交通运输、包括放射学在内的医学等不同领域的变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