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出版社隆重推出“全面深化改革解读书系”,《路径与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研究》集中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之路,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
★《路径与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研究》一书不仅有权威深入的理论分析,更有结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度把脉,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作用。
★《路径与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研究》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权威学者撰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在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大背景下,有利于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政策研究和施政工作。
★本书作为系统论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术专著,对其他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事务工作的读者也具有积极参考意义。
对于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生产关系调整、经济利益重组和新旧矛盾冲突。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发生变化,而且是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是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的必由之路。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探寻转变发展方式内在动力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实现中国梦。
本书分为十二章,对当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和面临困境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国际经验和启示,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具体包括: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家化与拓展发展新空间等五个方面,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提升经济能力,部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体重要的指导价值。
对于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生产关系调整、经济利益重组和新旧矛盾冲突。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发生变化,而且是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是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的必由之路。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探寻转变发展方式内在动力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实现中国梦。
一、新时期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面向新阶段推进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第一,资源环境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需求看,现阶段是消费结构、工业化、城镇化发生明显变化的阶段,也必然是人均资源消费量增长和资源结构快速变化的阶段,资源需求总量将持续上升。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重化工业的急剧扩张,使得我国资源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据统计,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70.8%;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全国各种来源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1.0%,氮氧化物占71.9%,烟(粉)尘占86.1%,化学需氧是(COD)占14.2%,氨氮占10.8%;此外,工业也是重金属、多环芳烃、氰化物、挥发酚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别是近期,全国发生大面积的严重雾霾天气,更加使得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显得尤为迫切,资源和环境压力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制约不断强化。我国资源供求矛盾越来越大,制约我国工业发展。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到2012年我国原油、天然气的剩余开采年限仅为22年和45年,铁、铜、铅、锌矿的剩余开采年限为59年、54年、22年、26年。能源和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程度,到2013年年底,原油进口已超过57%,铁矿石、铜精矿、铝土矿、锌精矿等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60%、75%、40%和30%,资源短缺愈加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如区域酸沉降与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土壤与面源污染,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区域、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以及突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越来越多地危及社会稳定与环境。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不断加剧,履行国家环境义务、改善全球环境质量、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等,已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新热点和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与消费方式、产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正进一步发生改变。世界各国都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重点,以求抢占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这在客观上提出了以本国竞争新优势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主要依靠的是传统优势,包括低劳动力成本、适用低水平的推广应用以及对资源粗放型消耗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这种状况不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将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才能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三,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表面上看主要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而实际上是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呈现的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是由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世界经济下滑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交织而成的。就正在进入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深度调整期:一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调整;二是包括全球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世界贸易格局的调整。我国要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局部性问题,也不仅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是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型经济增长向内涵型经济增长转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具备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比较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效益不高、发展代价过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中国的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GDP能耗约是日本、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的7倍。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传统的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向型经济增长向内需型经济增长转变,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从国际经验看,大国发展总是以内需为主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全面把握好内需与外需关系,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良性互动,就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更好地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