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宋代的黄河与村落
绪言
黄河治理就是改造自然。宋代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举全国之力治理黄河,为的就是恢复国家社会治安稳定、巩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广泛而深刻的国家行为。宋代集中了30万民众于黄河岸边,从事大规模的工程施工。自北宋后半期,每年在开封府和河北、京东、京西等三路集结了10万民工从事黄河大堤的修缮工程。所用修缮材料分别来自北方六路。王安石实施变法以后,春夫基本上全面实现了以钱代工,北宋最后50年所收的免夫钱几乎都拨给了驻守在黄河两岸的守备部队,供他们使用。北宋时期,没有任何一位皇帝停止过对黄河两岸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对自然进行改造,自然也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北宋时期的大规模黄河治理活动,并未使中华文明停滞不前,反而促进了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的人民尽管每年苦于河役,但人口也不断增长,集镇也随之急剧膨胀。黄河非但没有使宋代的人口减少,反而带来了人口的增加和集中。在此让我们追寻它的轨迹,回首这段历史。
一沿岸的土地及人口
历史需要温故而知新。我们在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动向的同时,也应该把目光温和地投向那些所谓枝节末梢的细节领域。生活在北宋时期黄河岸边的人们的动向,应该是能够充分反映当时历史动向的最末端,既能反映出与北面邻国的关系,还能反映出与自然的关系。北宋时期,这两个动向相互牵制,极其敏感,北面边境一旦有风吹草动,即刻就反映到黄河治理上。而黄河两岸还广泛分布着涨水就被淹或形成漂在水面上成了孤岛的土地。两侧的黄河大堤蜿蜒伸向远方,河堤上种植的杨柳桑榆迎风摇曳,为浑浊的河水平添了一抹绿色。微风吹拂着水边一望无际的芦苇丛,人影时隐时现。在这被人遗忘了的河边,仿佛有许多的人影在晃动。向东奔流的河水,在这里开始改变方向掉头北流了。宋代以国家的权力变北流为东流,我们关注的就是黄河东流和北流的踪迹以及晃动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影。
熙宁元年(1068年),富弼(1004—1083年)在京西北路汝州上书《论河北流民》,文章开头是这么写的:“臣昨在汝州窃闻河北流民来许汝唐邓州界逐熟者甚多臣以朝廷前许请射系官田土后却不令请射尽须发遣归还本贯臣访闻流民必难发遣得回既已流移至此又却不得田土徒令狼狈道路转见失所遂专牒本州通判张恂立便往州界诸县流民聚处一一相度或发遣情愿人归还本贯或放令前去别州或相度口数给与民田土或自令樵渔采捕或计口支散官粟诸般救济庶几稍可存活内只有给田一顷违着朝廷后来指挥比欲奏候朝旨”。河北的流民几乎都来到京西北路的许州、汝州和京西南路的唐州、邓州,其中许多都是本乡本土的乡民。朝廷原本答应允许流民租种官田,后来不但不允许,还令其全部返回原籍。富弼反对这么做,并让通判张恂对流民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将流民分为五种,分别是被迫返回原籍的、去了其他州的、按人口领取民田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