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1.3.1 本书的逻辑构成
1.3.2 本书的内容构成
1.3.3 本书的技术构成
1.3.4 创新点与不足
1.4 研究的困难
第2章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基本构成
2.1“空间”释义
2.1.1 空间体验的缘起
2.1.2 抽象的空间概念
2.2 不同语境下的空间构成
2.2.1 建筑学语境下的空间构成
2.2.2 美术学语境下的空间构成
2.3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节点、标志的艺术体系
2.3.1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概念的界定
2.3.2 山地城市-建筑-雕塑:人居环境空间节点、标志的艺术体系
2.4 小结
第3章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审美演进与文化脉络
3.1 自然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
3.1.1 空间艺术的神话背景
3.1.2 立规矩、定方圆的图形化城市
3.1.3 辨方位、重数理的隐喻性建筑
3.1.4 刻石木、竖图腾的祭祀性雕塑
3.2 自觉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
3.2.1 空间艺术的英雄情结
3.2.2 设路径、重体验的山地城市
3.2.3 法比例、重节奏的山地建筑
3.2.4 塑形意、求理想的山地雕塑
3.3 自主的人居环境空间艺术
3.3.1 空间艺术的人文思想
3.3.2 现代山地城市空间艺术
3.3.3 演进中的迷茫
3.4 小结
第4章 我们如何审美——关于空间的美学思辨
4.1 空间美学的认知基础
4.1.1 空间审美的理论基础:“先验结构(图式)”
4.1.2 空间审美基础的形成:“建构”与“内化”
4.1.3 空间审美的能动反馈:“表象”和“意志”
4.2 空间美学的心物辩证推演
4.2.1 人的天然性与文化性
4.2.2 先验与经验的等价性推论
4.2.3 基于宇宙能量的心物辩证
4.3 “三位一体”的空间美学思维
4.3.1 三位一体的空间存在
4.3.2 三位一体的空间觉悟
4.3.3 三位一体的空间审美
4.4 小结
第5章 艺术如何表现——基于空间美学的艺术建构门
5.1 空间艺术的符号学途径
5.1.1 符号的一般特性
5.1.2 空间艺术符号的特殊性
5.2 空间艺术的意、象、形
5.2.1 传统观念中的二维——“形”和“意”
5.2.2 创造性思维与建构的关键——第三维的“象”
5.3 “象”的构成及其关联机制
5.3.1 “象”的内在构成
5.3.2 ”式一势”关联的具体讨论
5.4 空间艺术的意、象、形三位一体
5.5 小结
第6章 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建构与山地实践
6.1 人居环境空间艺术的建构逻辑
6.1.1 类型一:“观物取象”、“以形写意”的建构逻辑
6.1.2 类型二:“直觉潜行”、“意象交织”的建构逻辑
6.1.3 类型三:“抽象秩序”、“公理推定”的建构逻辑
6.2 “立意一成象一构形”的山地城市雕塑建构方法
6.2.1 山地城市雕塑的“立意”
6.2.2 山地城市雕塑的“成象”
6.2.3 山地城市雕塑的“构形”
6.3 山地人居环境空间节点、标志的艺术化实践
6.3.1 山地城市空间一建筑一雕塑
6.3.2 山地城市建筑一雕塑
6.3.3 山地城市雕塑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空间美学真一善一悟三位一体的场所精神
7.2 空间美学意一象一形三位一体的艺术建构
7.3 空间美学再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部分规划、创作、研究项目
致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