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逻辑语言
逻辑的研究对象就是思维,而在实际思维中,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使用语言的过程。所以在研究逻辑思维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语言。在语言表达中往往存在逻辑问题,在需要确定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真实含义时,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语意分析。本章题库包括概念分析、定义判断、语意预设、言语理解等。
一、概念分析
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具体思维对象。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规定了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影响着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即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越多),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少(即这个概念所指的对象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如果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少,那么这个概念的外延就越多。
混淆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维或论辩过程中,把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概念来使用。混淆概念通常是一种不正当论证的诡辩手法,它或是利用同一语词的不同意义,或是利用两个语词在语义上的相同或部分相同,来达到混淆概念的目的。
概念间的关系按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两大类。
概念的相容关系有: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有: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二、定义判断
定义是澄清概念和语言意义的方法。定义就是以简短的形式揭示语词、概念、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使人们明确它们的意义及其使用范围的逻辑方法。通过定义,能够明确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和本质。
定义的一般结构是:被定义项X具有与定义项Y相同的意义。
定义判断题考查的是应试者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时,应试者应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定义概念去衡量,特别是当试题的定义与自己头脑中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时,应以题目中的定义为准。然后再把选项依次和定义对照,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定义的规定与要求。如果能够区分开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则正确答案不难得到。
三、语意预设
对于一命题而言,预设的真或假是其能否成立的前提条件。如果预设假,则命题不成立,而且也毫无意义。所以,预设概念的引入对逻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人与人之间比较容易沟通主要在于具有共同的“预设”,彼此之间非常默契。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必须要有共同的论域、共同的语境、共同的预设,否则会陷入南辕北辙的尴尬境地。
预设通常指交际过程中双方共同接受的东西。预设是指包含在命题中并使之成立的“隐含判断”,是某一个判断、某一个推理、某一个论证有意义的前提。如果没有某预设,那么某判断、某推理无意义。
四、言语理解
通常我们进行推理时,前提和结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共同的意义内容,使得我们可以由前提推出结论。形式逻辑通常不理会推理内容的相关性,但批判性思维和以它为基础的逻辑考试却要顾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这种内容相关性,并为此设计了许多要考虑题干和备选答案之间的语意关联的考题。这种题型主要是测试考生的汉语阅读理解能力,其次才是测试考生的逻辑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解言语理解题的基本思路:一是,要阅读仔细,通过对选项和题干的内容逐一对照,从中迅速发现找到答案的线索;二是,充分运用自己平时积累起来的语感,细心品味其语意,力求准确理解、分析和推断题干给出的用日常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内容的复杂含义和深层意义。
001《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规定,不得仅仅因为成员国本国法律禁止某些发明的商业性实施就不授予那些发明专利权。
已知A国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规定》的成员国,以下哪项陈述与上述规定不一致?
A.从A国法律允许授予一项发明专利权推不出允许该项发明的商业性实施。
B.从A国法律禁止一项发明的商业性实施推不出不能授予该项发明专利权。
C.在A国,一种窃听装置的商业性实施是被法律禁止的,因此不允许授予其专利权。
D.在A国,一种改进枪支瞄准的发明被授予了专利权,但该项发明的商业性实施被禁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