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V. S. 奈保尔印度书写的嬗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468982
  • 作      者:
    徐振,杨茜,陈祥波著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印裔英国作家奈保尔(VidiadharSurajprasadNaipaul,1932-)是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人物,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上世纪下半叶,他三次游历印度,写下《幽黯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和《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三本关于印度的游记,简称“印度三部曲”。本书以“印度三部曲”为言说对象,考察三部曲中奈保尔的印度观、叙事策略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的变化过程,目的在于破除刻板的后殖民理论腔调,遵循作家的思想轨迹变化勾勒出清晰的思想线条。其中印度观选取从宗教观念、种姓制度和甘地主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叙事策略选取从叙事视角、叙述声音和文体三个方面考察其变化。文化认同选取印度教文明、印度的生活方式和印度的艺术创造三个方面讨论其变化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印度形象
  此处所讲的形象是指“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所谓印度形象,即是指对印度社会总体的认知和理解。对于奈保尔而言,印度虽然是他的母邦,但是,作为特立尼达的第二代移民已经使他从精神与现实层面远离了印度,因此,印度虽是他的先祖繁衍之地,但对他而言不啻为异域他.乡。奈保尔三次游历印度,每一次的印度形象都有不同之处。本书讨论奈保尔的印度形象试图从三个角度进行:印度是宗教的博物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大宗教都曾经在南亚次大陆这块区域此消彼长。奈保尔的祖父辈是印度北方邦的婆罗门种姓出身,虽然远隔印度,但自小在婆罗门家庭长大的他与印度教也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故此奈保尔的印度宗教观是我们考察其印度形象的第一个维度;种姓制度为印度独有之现象,作为出身于婆罗门家族的“叛逆者”,奈保尔的印度种姓观是我们研究其印度形象的第二个维度;甘地作为印度现代史上的“圣雄”,论及现代印度,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奈保尔的甘地主义的阐释构成印度形象的第三个维度。奈保尔视野中印度形象的变化大致可以视为在这三个维度上的交错变化。从奈保尔笔下印度形象的变化亦可以看出奈保尔并非一成不变地视印度为恒定的他者,三次旅行书写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亦是从“西方之眼”看印度,走向寻求理解印度的过程。
  第一节宗教观念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的国家,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宗教都存在于印度,故而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
  在这众多的宗教类型和流派中,印度教既是世界上的古老宗教,也是印度的第一大宗教。印度教信仰的源头在《梨俱吠陀》①,这一宗教历经了古代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三个阶段的演化。公元前2000年前后,雅利安人从西北部陆续侵人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公元1500年前后,古代吠陀教在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的宗教融汇下产生。吠陀教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公元前1500年,至前1OOO年出现的《梨俱吠陀》②,这一时期的宗教信仰较为单纯,仪式也较为简单,人们崇拜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把它们当作神,这些神同时被赋予人的性格特点。公元前1000年至前600年间,因为婆罗门社会地位及世俗权力的提升和众多新经典的确立,古代吠陀教逐渐转化为以婆罗门至上、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为纲领的婆罗门教。公元6世纪后,反对婆罗门宗教特权的“沙门思潮”兴起,佛教与耆那教作为这一思潮的代表,给婆罗门教带来巨大的冲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印度形象
第一节  宗教观念
一、“洁净”观的冲突
二、“业”与“法”的危害
三、宗教优劣比较
第二节  种姓制度
一、制度的表象
二、制度的核心
三、制度的衰落
第三节  甘地主义
一、甘地主义的失效
二、后甘地主义的荒诞
三、反甘地主义的失控
第二章  叙事视角、叙述声音、文体
第一节  聚焦的变化
一、内聚焦
二、零聚焦
三、外聚焦
第二节  叙述声音的变化
一、个人型叙述声音
二、作者型叙述声音
三、集体型叙述声音
第三节  文体特点
一、《幽黯国度》的自传特点
二、《印度:受伤的文明》的随笔特点
三、《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的民族志特点
第三章  文化认同的嬗变
第一节  印度教文明的典型
一、维加雅那加的现实
二、印度教文明的缺陷
三、印度教文明的活力
第二节  印度的生活方式
一、模仿
二、裂变
第三节  印度的文学艺术创造
一、虚悬与帝国主义审美
二、印度小说与绘画
三、古典梵文之价值钩沉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