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俄国.第一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101986
  • 作      者:
    刘文飞,文导微编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文飞,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俄罗斯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社科院长城学者,享受政府特贴专家,《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译林》、《俄罗斯文艺》等杂志编委,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特聘或客座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富布赖特学者,俄罗斯利哈乔夫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俄语诗史》、《诗歌漂流瓶》、《墙里墙外》、《红场漫步》、《明亮的忧伤》、《阅读普希金》、《布罗茨基传》、《伊阿诺斯,或双头鹰--俄国文学和文化中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对峙》、《俄国文学大花园》、《别样的风景》、《插图本俄国文学史》、《普里什文面面观》等。主要译作有《俄罗斯文化史》、《文学与革命》、《普希金诗300首》、《时代的喧嚣》、《文明的孩子》、《三诗人书简》、《"百事"一代》、《萨宁》、《俄罗斯侨民文学史》、《俄罗斯美女》、《布罗茨基谈话录》、《俄国文学史》、《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学俄国》共收论文十七篇,作者主要是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十七篇论文依据主题分为五个板块,即文化、文论、文学史、19世纪文学和当代文学。
展开
精彩书摘
  仅仅由于俄国小说,西欧人才首度视俄国为一个与西方既同宗又异源的国家,俄国被接纳为欧洲各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而且,西欧人的态度是欢迎和尊重,而非恐惧或轻蔑,这看来并非夸大之词。
  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译文,无论对其第一批读者,还是对于后来几代人,对于那些第一次捧读俄国作家之小说的人,均为一种真正发现。无论读者是否能意识到现实与艺术现实之间的差距,他都有权像斯蒂芬·茨威格一样思考俄国小说提出的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茨威格写道:"请你们打开欧洲每年出版的五万本书中的任意一本。它们谈的是什么?是幸福。女儿想要一个丈夫,或是某人想要发财,想有权有势,出人头地。在狄更斯笔下,一切追求之目的即为自然怀抱中一座可爱的独门独院,以及一群兴高采烈的孩子;在巴尔扎克笔下则是一座城堡,外加贵族头衔和百万家产。如果我们环顾四周,街道上,商铺里,低矮的房间和明亮的大厅中,人们在那里想要什么?成为幸福自得的人,有钱有势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中有谁追求这些呢?没有。一个也没有。他们不愿在任何地方稍作停留,即便是在幸福之中。"
  毫无疑问,俄国古典文学至今仍是从未踏足俄国的千百万人之俄国观的主要源泉,仅稍逊于大众传媒。而且,如若说当下由于种种原因,境外大众传媒所塑造的俄国形象主要是负面的,那么,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的作品在一代又一代新人心目中继续构建的却主要是正面的俄国形象。
  ——弗·巴格诺《西方的俄国观》

  俄国人固有的"弥赛亚"意识,俄国知识精英的文学优越感,以及由于深谙西欧语言和文化而获得的自信,这三者相互结合,便赋予《俄国文学史》作者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气和舍我其谁的霸气。
  若用一个概念来归纳米尔斯基的《俄国文学史》所体现出的文学史观,或许就是"折中主义",即若干貌似相互对立的美学观和文学观之调和或曰融合。
  谈到米尔斯基文学史写作中的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的并存,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被批评客体对作为写作者的主体之影响。比如,在写到以冷嘲热讽见长的果戈理时,米尔斯基的文字似乎也不由自主地冷嘲热讽起来,他称果戈理在普希金死后突然意识到,"他如今已是俄国文学之首领,天已降大任于他",《死魂灵》"是果戈理文学事业之巅峰,实际上亦为其文学创作事业之终结"。他认为《死魂灵》第二部"显然在走下坡路",果戈理的"成功之处仅在于,他失去了其力量感",于是,"在一阵自我羞辱状态中,他销毁了包括《死魂灵》第二部在内的部分手稿。他后称这是一个错误,实为魔鬼与他开的一个玩笑。"(I-5-8)写到屠格涅夫的小说,米尔斯基的叙述仿佛顿时细腻、抒情起来;谈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他的阐释便也变得深刻而又复杂了;而米尔斯基关于托尔斯泰的论述,则似乎具有某种宏大叙事的史诗感。米尔斯基的文风,似乎在随着被论述对象的变换而变换,呈现出某种起伏和飘忽。
  ——刘文飞《米尔斯基和他的〈俄国文学史〉》

  果戈理是将创作视为生命的艺术家,"停止写作对于我就完全等于停止生命"。当他失去了创作才能,可以说作为艺术家的果戈理已经死去了。1845年以后,除了《与友人书简选》他没有任何作品问世,而即便是《书简选》也不全是他的新作,而是收入了很多他从前写过的书信。至于那个从未有人见过的《死魂灵》第二部的手稿,它是否真的已经完成至今仍是一个谜。即便果戈理完成了《死魂灵》第二部,从它和《汉斯·古谢加顿》相同的命运来判断,这是一部无法令作者本人满意的作品。果戈理的第一部和最后一部作品都在炉火中永远地消失了,这是个悲剧性的循环,而作家本人的生命也在燃烧中走到了尽头。
  ——侯丹《果戈理的矛盾和"毁灭"》

  屠格涅夫重视西方但对其并不盲从。他的西方派思想和关于俄罗斯与西方文化对话的观点都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坚持俄国应当走西方化的发展道路,汲取西方文明成果,但同时强调俄罗斯民族的独特性,认为二者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俄罗斯民族的进步。他承认俄罗斯与西方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因而展开对话是必要和重要的。他指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等心理上的差异属于自然范畴,对话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而俄罗斯同西方民族在文化发展程度上的差距一方面会成为二者对话的障碍,另一方面又可以随着俄罗斯民族独特性的增强和对话的不断深入而逐渐缩小,因而他关注俄罗斯与西方民族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力图揭示二者在文化本质上的差异。正是这种面对西方的不卑不亢的客观态度,使得屠格涅夫在思想和创作中都始终保持了一个真正的俄罗斯作家的尊严。
  ——孔霞蔚《与屠格涅夫创作思想相关的两个问题》

  正是依靠这种人人都一致的灵魂,人才能够相互友爱,相互同情,才能够活在上帝之中。于是这几位位高权重的老人们也感受到他们下属的痛苦,放他们回家,如此一来,托尔斯泰精神中爱的说教便使得所有人的灵魂都柔和了起来。
  ——徐乐《契诃夫创作中的"托尔斯泰主义时期"》

  契诃夫与涅克拉索夫的着眼点不同,他关注的是现代化与农奴制残余的互相牵扯带来的尴尬。铁路本来是文明的使者,但火车站里发生了多少不文明的故事,铁路本是快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但火车"至少晚点两小时"……
  ——童道明《契诃夫与现代化》

  "点燃别人心中的光明,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这正是作家赋予自己人物的使命。"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令人想起,生命发出的微弱的光和它所带来的温暖。大尉在这种烘烤着他的伤痛的温暖中睡去。"作家珍惜这种温暖,珍惜这种存在的力量,他认为只有依靠这种力量俄罗斯人才能得到富足的没有穷困和痛苦的生活。
  ——侯玮红《试论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小人物"与"新人"》
展开
目录
编者的话
西方的俄国观弗·巴格诺
俄罗斯三大社会文化思潮及其当代功能董晓阳
波格丹诺夫文艺思想新探索吴元迈
什么是"苏联文学"?石南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如何确定为苏联文学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