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德国文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617094
  • 作      者:
    高中甫,宁瑛著
  • 出 版 社 :
    青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20世纪是德意志民族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这一页记载了由它所引发的第一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战后德意志帝国的覆灭、魏玛共和国的诞生、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和攫取政权及随之由它发动的更为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民族和国家的分裂直到重新统一。这些巨大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个世纪之内。作为这百年历史的一个构成部分并且是它的映照的德国文学,同样是德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
  文学史是文学与历史的统一,是社会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世纪的德国文学史理所当然地要以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为主,但同时必须把它所选择的对象放到社会和政治诸关系中去进行考察,根据时代运动的坐标去确定它的位置,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揭示和描绘这一世纪文学的变化和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与《候车室》三部曲产生的时间相差无几,孚希特万格还创作了另一个以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尤斯·约瑟夫斯(37一约100)为主人公的三部曲,这就是《约瑟夫斯三部曲》:第一部《犹太战争》(1932)、第二部《儿子们》(1935)、最后一部《即将到来的日子》(1942英文版,1945德文版)。第一部写于法西斯上台前,主人公虽是一个犹太人,但却是一个超民族主义的世界公民,他脱离了宣扬民族孤立和犹太民族特殊地位的犹太教;这使他一方面受到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统治者的看重,另一方面也使他遭到同族人的蔑视。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和作者自身的流亡经历,使他改变了作品的构思。在第二部《儿子们》中,主人公的世界公民立场动摇了,他不愿再孤立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空地上,不愿招致来自犹太人和罗马人对他的仇恨。他无法把犹太人和世界公民、把犹太东方文化和罗马西方技术、把观察和行动、把感情和理智都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并成为这种统一的实践者。他和他的犹太妻子生的儿子死于非命,他与一个罗马女人生的儿子成为一个激烈而残忍的反犹主义者。在第三部《即将到来的日子》里,这位历经精神磨难和肉体痛苦的宫廷史学家离开罗马回到犹太人的国家,投身到反对罗马人的奴役迫害和争取民族自由的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民族必须有能立于其上的土地,一个国家,像犹太国没有上帝不能活下去一样,上帝没有犹太国也一定不能活下去”。最后约瑟夫斯在一次人民起义中为罗马人所杀害。
  孚希特万格向来主张把历史小说当作一种极好的武器,在反对愚蠢和暴力的斗争中做出贡献。在《约瑟夫斯三部曲》中,读者能明确无误地看到它的强烈的现实意义。对希特勒反犹主义的憎恨,对一个正在遭到悲惨命运的犹太民族的尊严的维护,主人公约瑟夫斯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对行动的渴求,这些都可以在时代生活中找到对应和类比。
  在流亡时期孚希特万格还写了长篇小说《假尼禄》(1936)和《西蒙》(1944),前者是一部有着强烈影射意义的历史小说。尼禄是古罗马帝国的暴君,他死后曾有人三次冒充他,这均见于史书。孚希特万格便以这些史料为基础写出这部作品。假尼禄及其一伙狼狈为奸,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国家覆亡。作家在给阿·茨威格的一封信中曾写道:“我要在尽可能典型的形式里去描述一个人的发展,此人没有什么才能去操纵和决定几百万人的命运。至于《假尼禄》的政治背景是否与今天德国相似或者完全相反,我很少考虑。”这段话有对的一面,那就是作者创作时想的是古罗马帝国的一个名叫特伦茨的假尼禄,而不是第三帝国的希特勒;但对一向坚持用历史题材尽可能忠实地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来再现他的时代、他的世界图像的孚希特万格来说,这部讽刺性作品中含有的强烈的现实意义再明显不过了。许多读者在假尼禄特伦茨、特莱皮恩、克诺普斯的三头政治上一眼就看得出,这是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的写照。《西蒙》是一部取材于法国抵抗运动的作品,描述一个年青法国少女为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占领和卖国贼所进行的英勇斗争。作者并没有也不可能更广泛地去表现法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但在这个姑娘身上体现的正是法国人民的英雄传统,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从少女西蒙想到少女贞德。
  ……
展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德意志帝国末期(1900-1918)
第一节 进入新的世纪
第二节 新的文学流派: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
第三节 工人文学
第四节 乡土文学
第五节 托马斯·曼和亨利希·曼(1918年以前)

第二章 魏玛共和国时期
第一节 表现主义
第二节 新实际主义
第三节 批判现实主义
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第三章 第三帝国时期
第一节 纳粹政权的文化政策和镇压措施
第二节 纳粹文学
第三节 德国内部的反法西斯文学
第四节 非法西斯文学

第四章 流亡文学
第一节 综述
第二节 流亡作家的统一阵线
第三节 表现主义一现实主义论争
第四节 流亡时期的诗歌
第五节 流亡时期的戏剧
第六节 流亡时期的小说

第五章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文学
第一节 并非是零的时代:1945年5月至1949年西方占领区的文学
第二节 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文学
第三节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的文学
第四节 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文学
第五节 90年代:转折与文学

第六章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学
第一节 从1945年至1949年的文学
第二节 1949年至1961年的文学
第三节 1961年至1976年的文学
第四节 70年代至80年代——美学的解放与文学多元化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