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格局:关系网与纠葛
正如天上星星的排列都有名称一样,人也生活在各种格局中,彼此像星星一样远,然而又生活在关系里。努力建立关系的两个人就已经标出了某种格局的基准点,之后另外加入的每个人都在扩大这种结构,使相互关系呈现多样化。对关系的简单想象就是两个“我”之间的联系,由于这个“我”与其他的“我”整合在一起,遂致关系复杂化。一种格局由种种核心关系组成,情人之间、父母与孩子、祖父母与孙辈、兄弟姐妹、密友、同事、邻居、甚至“冤家对头”之间都会发展成核心关系。与动物的关系也可能属于“核心”,动物给人以支持,有助于某种格局中矛盾冲突的缓和或加剧。此外,属于“核心”的还有与事物的关系,既有意识类型的(观念,价值,渴望),也有物质类型的(汽车,电视机,计算机),还有对某地某国关系,对自然的关系,对超验的、宇宙的和众神的关系。
对格局核心具典型意义的是历经干难万险仍然坚守各种关系。核心被不同形式的外围关系包围,它们是:普通朋友和熟人的合作关系,亲戚和邻居的关系,冷漠的职能关系,无关紧要的敌对关系;排斥关系的作用不明显,人们对此往往避而不谈,但它的确存在;还有虚拟关系,它出现时是真实的,但经常最后逃之天夭。
一种关系格局不光受“关系人”的外部关系,也受个人与内心关系的影响,亦即受个人内心连同界定自己的基准点的影响。基准点导致“单一的我”的内心由无数“细节的我”组成,打上至要关系、渴望、体验、习惯、性格、价值、伤痕、美、无数外围点的标记。这些基准点维持内心关系和外部关系,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自我内心的哪个点同哪个他人内心的哪个点产生何种关系。自己的和蔼可亲会引起对方的积极反应:奔放洒脱这种性格同他人的审慎结合;一种被认可的需求与欣赏他人的诚意挂钩; 种支配他人的意愿与服从他人的意愿相连;一种对关联的渴望与他人相似的渴望和谐一致。这种变换效应使内心发生变化,有可能在短时因“颠覆”外在关系。对自己内心的每一次锤炼会影响同他人的外在关系,后者反过来又影响自己。
各种关系格局绝非封闭的构成物,而是相互叠加,于是中突在所难免。倘若自己的核心关系对自己十分重要,而对那个与自己一起生活的人不重要,那就会引发两人关于关系价值的争论。试图让竞争的格局协调 致起来,这是注定要失败的。倘若把关系叠加看成是相互补充,那就会形成一个丰富的关系网:具备了各种关系,包括爱情、友情、合作、职能甚至争吵关系,那么获得可靠的基准点及额外基准点的机会就会增多,它们使个体稳定,因为个体的幸福和痛苦不再取决于单一关系。贫乏的格局会给关系人造成一种感觉,即:生活从他身边溜走了。而丰富的关系网就为丰富的体验提供了保证,因为有多种多样的关联形成整个意义场。可靠的格局给人以支撑,个体感觉自己处于亲密和安全中,这使能量的自由交流成为可能;而一再重新建立、旋即又失去的关系,这就会使能量耗费过多,造成能量的不平衡。当某种关系格局解体,或蓄意使其解体,关系人这时才明白,他们生活失去的方向和意义何其多啊。
好感有利于关系格局的维系,恶感则对维系造成麻烦,但永远不可能只有好感。好感和恶感在交往的习惯中固定化,形成人工瀑布似的阶梯式反应.每个个体觉得自己所持的态度理所当然。比如两人开始对话,一个不假思索向另 个抛出一句话,对方的反应是.“你胡扯”,这斥责也许并非真意,未加思索,可接着,“你怎么这样对我……”,继之对方又来一句:“你看,你又来啦 ”未预见之事与偶然很快就落入可预见的行为模式里了。这模式与关系网相符,这就是规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