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模拟性:表现手法和认知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969770
  • 作      者:
    安德里娅·格莱尼哲,格奥尔格·瓦赫里奥提斯编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模拟性:表现手法和认知方法》本名为《模拟性》的论文集与已出版的名为《复杂性》的文集一起形成了《情境建筑学》系列丛书。这个系列旨在从艺术、科学和技术之间共有的领域开启对建筑基本概念的讨论。
展开
作者简介
  安德里娅·格莱尼哲,艺术和建筑史学家。自2007年来在苏黎世艺术大学任讲师,研究领域集中在空间美学、舞台美学。她早年在波恩和玛堡学习艺术史、比较文学和考古学;1988年获艺术史博士学位,期间研究项目为战后大规模住宅发展的指导思想;从1983-1993年,任法兰克福建筑博物馆馆长;自1983年,一直在卡尔斯鲁厄、斯图加特和苏黎世等地的学府任职和作客座教授。2002-2007年,在苏黎世理工学院任助理研究员、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负责人。多年来一直活跃地出书立著,尤其在建筑、城市规划、艺术和20世纪新媒体方面,颇有建树。

  加布里埃尔·格莱姆斯伯格,自2004年以来在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学院任助教。在柏林、奥格斯堡学习哲学、政治科学和心理学。在马特里希特的杨·凡艾克学院理论系、哲学系获奖学金。柏林自由大学的哲学博士,研究项目是科学哲学,侧重数字模拟和视觉化。
展开
内容介绍
  《模拟性:表现手法和认知方法》讲述了模拟现在已经奠定了其无处不在的文化技术地位,并逐步改变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不仅在艺术中是如此,而且对于建筑更是如此。尤其在媒体化探讨的背景下,模拟理念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幻象和模仿,作为掩饰和复制。在这一背景下,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在本书中探索了这个基本概念,它早已经超越了传统建筑话语的层面,并日益成为理论和技术哲学环境下反思的主体。对于模拟性概念的当代解读,潜力和局限是什么呢?
展开
精彩书摘
  斯科特·布朗和文丘里自20世纪60年代起借助移动中电影的手段对城市进行分析,严肃地对待他们的挑战。然而他们同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这样的现代主义流派英雄的不同之处在于:柯布西耶在对待建筑和电影的关系上以一种高度的人为方式对待其相互间的启示;而他们二人则更注重在城市主义和城市设计中琐碎细节的呈现。他们重新发现了品位低俗的“城市中心街道”;更刺激的是,在拉斯维加斯商业带中再现这种中心街道的臃肿版本(图3)。这两者现在都成为了严肃的调研的课题,这是为了澄清那些被媒体化的象征性所异化了的城市空间里的复杂性和潜在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发展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建筑上的象征性。通过“陌生化”,波普艺术主要将商业化世界里“异化”体验变为可见。那些从技术角度上对未来产生的设想,以此为基础的媒体化情景却被一些像“阿奇格拉姆”这样尖锐的城市波普艺术群体一次次地割裂,这颇具讽刺意味。
  由于产生了波普艺术,现代主义宣称“将艺术带到了生活中”,但从某种意义上,这恰恰相反:现在,生活推进到了艺术,但这指的是那些已经被诊断识别为媒体化的“生活”。尽管20世纪20年代的先锋们仍然能发现新的艺术形式,媒体化已经成为对文明批判的目标,或者至少成为一种论述的目标,对媒体产生了怀疑。
  1967年,居伊·德波(GuyDebord)在《精彩的社会》一书中采取了高度批判性的眼光,根据他的言论,在城市规划中将拉斯维加斯从城市规划角度严肃分析是一种误导,更不用说宣称其是一种新模式。因为这里谈到的是典型的被商业利益和人为地媒体化环境所淹没的、异化的体验。简而言之:彻头彻尾的模拟。然而更具有启蒙意义的是提醒我们美国建筑评论家和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在出版《历史上的城市:它的发源,转变和前景》时一定意识到了“模拟”这一现象,尽管他没有在此书中明确地提出。这是一部出版于1961年关于城市主义历史研究的意义深远的著作。这本书最后一章题为:“成功的阴影”,他将注意力敏锐地集中于当代“大都市的市民”身上。他写到:“他所存在的世界并不真实,是一个每一刻都被报纸、胶片和精心调制的灯光所包围的影子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玻璃、胶片、塑料膜将他与不体面的生活隔绝。简而言之,这是一个职业幻觉师和容易上当的受害者的世界。……生命是生活的原因不是借口……都市人却(从未)想过这些。(对于关注这个精彩世界的“芸芸众生”而言),表演是真实的,演出必须进行下去!”芒福德构想的大都市的形象是根本的文化的(自我)欺骗,是一个已经堕落为由分散人们注意力的行为和替代品所形成的表象化世界。为了描述大都市随20世纪现代化而退化成的文明状态,柏拉图洞穴的隐喻在当代复生。这不仅仅体现在汉斯·布卢曼伯格(HansBlumenberg)的诠释里“所谓的大都市就是通过新媒体和技术对史前洞穴的再现……”。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ToyoIto)将这个隐喻极其生动地翻译为媒体化的空间环境。在1991年于伦敦举办的名为“日本的视野”的设计展览中,对“未来梦幻世界的模拟”的任何视觉化,并不像建筑师自己想象的那样问题多多19。伊东丰雄设计了“相互连接的(模拟)空间”20,在这里他展示的是一种模拟,也就是我们不断引用的大都市最终堕落成的那种模拟—一个被信息流动和自身“模拟的”视觉化所非物质化的城市图3:罗伯特·文丘里和丹尼斯·斯科特·布朗:“商业带”,《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中的。简而言之:视觉化的“大都会”(图4)。
  ……
  “
展开
目录
安德里娅·格莱尼哲和格奥尔格·瓦赫里奥提斯
编者语
托马斯·汉斯利
帕拉修斯的遮幕:视觉模拟上的拟态和媒介性
安德里娅·格莱尼哲
镜子、云和柏拉图的洞穴:20世纪实验媒体中的空间概念
尼尔斯·鲁勒
上帝的中间知识:不同文化间的模拟
格奥尔格·瓦赫里奥提斯
傅拉瑟的飞跃:建筑学里的模拟和技术思维
加布里埃尔·格莱姆斯伯格
模拟世界中的认识论因素
埃里希·霍尔
模拟时代的知识:关于技术自身的反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