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土楼是土木混合结构,梁柱以及楼板等所用木料极粗大。大土楼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墙基为灰沙黏土卵石夯筑,墙壁下厚上薄,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屋前低后高,以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规整。楼内堆积粮食、饲养牲畜,亦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就像坚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土楼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上厅毫无例外地安置祖宗牌位,年节时全屋人(包括已迁新居的)都在此祭拜列祖列宗,后面设有一神屋,安放先祖牌位,按世辈高低而排列。两旁小门后亦有对称的小厅,上厅后面有一大片露天的空地,也铺上砖石,叫“背胡岭”或“花胎”。收获时,花厅和屋前的禾坪就是晒谷的场所。
五、窑洞式
窑洞式民居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带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那里黄土层特别厚,有的地方挖土深至10米以下还不见岩石。黄土高原一带雨水相对较少、气候干燥,黄土的垂直性好,以黄土作为围护和支撑体系的民居形式,利用黄土壁立而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具有良好坚固度的拱形窑洞。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建筑空间。
窑洞式民居是我国原始穴居的成熟形态,更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使用土材料最为突出的民居形态。这种居住建筑多用挖窑洞的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是在一片黄土高地上,先在中间往下挖出一个院子形状的空间,然后沿着这院子四面向土壁内的水平方向挖进去作为房间,有的一直向内挖进两间房的深度,外面可作堂屋,里面是卧室。院子四周都挖这种洞屋,人们多喜欢住在朝南的房间,住起来冬暖夏凉。
目前我国的窑洞民居大致集中在五个地区,即晋中、豫西、陇东、陕北、冀西北。窑洞式建筑按构筑方式可分为靠崖窑、平地窑、锢窑等三种。靠崖窑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顶式横穴,还可结合地面依山就势形成村落,站在山坡顶上纵观全村,层层叠叠的,“别人家的房顶就是你家的阳台”(见图2-11);平地窑又称“地坑院”、“地窨院”、“暗庄子”,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后在坑底各个方向的土壁上纵深挖掘窑洞,也可以说是竖窑与横窑结合而成的民居,此式窑洞多流行于河南巩县、三门峡、灵宝和甘肃庆阳、山西平陆一带;锢窑为在平地上以砖石或土坯建造的独立窑洞,室内空间为拱券形,与一般窑洞相同。券顶上敷土做成平顶房,以晒晾粮食,多见于山西西部及陕西北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