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坑人的玩意呦。
2011年,《钞票那些事》第一部刚刚出版,有个朋友给我打电话:“涛子,没想到你还玩这个,我这有点东西,你给看看?”
这个是个很久不见的老同学了,我甚至不知道他怎么知道的我手机号,此人家中书柜里密密麻麻摆着十多个收藏册子。
“这都是老爷子这些年买的,说以后留给孙子。”朋友口中的老爷子就是他父亲,一个退休铁路工人。
我其实不爱给别人看纸币,因为假的太多,这年头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就算花大价钱买到假货,也不会轻易认,你说是假的,他想方设法找人鉴定,直到有人说是真的为止。
所以现在很多鉴定行当的“专家”大发特发,只要给钱,就给证书。
朋友家里这些册子,上面写着“精装三四五套人民币大系”、“第二套人民币珍藏册”、“中国硬币全集”……
我翻看了一下,这些册子上面写的挺邪乎。
我把我的看法说出来之后,朋友有点不信,“你仔细看看,这些都是限量发行的,还带有证书呢。”
朋友拿出一个册子,里面有收藏证书,收藏品在册编号,中国纸币协会盖的章。
这里我要说的是,我见过一批收藏册子,其在册编号都是一样的。上面写了限量发行10000套,在册编号只要不超过10000,都是合理的,号码一样是为了节约成本,你2月份去买一套,4月份换个地方再买一套,很大可能买到同一个编号的。
收藏证书就更别提了,市场还有批发的呢。
还有某某协会,某某组织,XX专家给盖的认证章,收藏证书也特别邪乎,其实有心人可以上网查查,这些机构就和当年的“全国牙防组”一样,可能有,可能没有,有的话基本是个私人机构,整个协会就两人,一个会长,一个副会长,那个会长就是卖这套册子的币商。
现在很多人认准“专业认证”,觉得有各种“出生证明”的收藏册,就是珍品。
其实不然,对这种“非币价值”忽悠的越邪乎的,越要留神。真正的好东西,比如精品金银币,不但有国家认可的收藏证书,证书还是和印钞纸类似的水印纸制造的,非常先进,为了防伪,很多真正的收藏册,证书编号是和纸币尾四位号码同号的。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尾号和纸币同号的证书,就是珍品收藏册。
很多配册者都是拿着纸币号码,去找小作坊印刷的地方,给它们的收藏册印号码的。
批发商在交易信息的时候,都不忘加一句,“我们这个带证书。”
我要告诉各位看官的是,市面上很多的收藏册以及小部分单独的纸币,看似全新,其实都是品相在六品-九品之间。
2011年春节前后,我一个朋友买到过一个《第二套人民币珍藏册》,这个册子也是币商自己配的,那个朋友不是菜鸟,是个很精明的生意人,他趁着春节放假,在买货之前就在各大交易网站查询了各个币种的报价和成交价,经过反复斟酌,买了这个珍藏册。
为什么聪明人会查询报价和成交价,而不是直接查询当天价格呢?
因为市场中,绝大部分币种的报价,都是略高于市场真实价格的。
比如一捆纸币报价18万,如果是热门品种,基本成交价能低5%——10%,如果是“非热门品种”,有的成交价甚至比报价低20%,甚至更多。
所以查询成交价格和成交次数,能尽量看清真实价格。
当然,币市也有很多“虚假成交”,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朋友见到我,说了这个情况,“我算了半天,这册子比市场价贵大约200块钱,咱也得差不多,人家还配册加上配币,再加上摊位租费,好歹让人赚点。”
朋友说着这话,脸上一丝得意,因为这么看来,他买的这个珍藏册,币商基本赚不到什么钱。
以我的阅历和经历,这帮币商简直比猴子还精,这种册子至少赚一倍,多了赚好几倍,绝对的暴利。到了他那,怎么就不赚钱了?
我问道:“你册子里的纸币品相如何?”
朋友回答:“当然全新的了,破烂币我可不要。”
我心中暗道:全新?不太可能吧。
……
展开
LZ这个是我见过的最容易看懂的,看了半天,晚上忍不住注册了,不顶对不起自己手里的人民币。
——作者:杜拉拉降职记
后悔……我当时花了很多,要是留几张,也不至于过成这样了。
——作者:一千四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冲着这个注册的天涯,看了很久,尤其是楼主对各种报道的分析,丝丝入扣,让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前面有位朋友说,楼主正在毁灭一个行业,我认为这个行业不是收藏,是大众传媒,是造假骗子,是假币贩子,是很多记者的饭碗,是很多专家的权威性,是收藏市场的规则,是礼品公司,是那些让很多人上套的"局",这些"局"和别的还不一样,几乎所有人都接触过,我还差点买了某收藏品,幸亏看了这个。楼主前面说,这是一本书,这些只是开始,我从来没这么这么期待过,看全一部作品。如果这本山寨衍生下去,更多的内容被写出来,我相信绝对是轰动2009年末的书。
——作者:深深的小巷
这是我在天涯最值得看的帖,最有价值。
——作者:零度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