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捣固车的发展历程
我国发展铁路大型养路机械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少量机械试用,20世纪90年代方形成规模。200。年以来,大型养路机械在维护、改善主要干线线路质量、提速扩能、新线开通、保证行车安全和促进工务修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型养路机械已成为我国铁路新线开通和线路维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我国结合自身铁路的实际,也确立了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的发展模式,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目前,发展大型养路机械已列入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被确定为表征我国铁路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已进入了持续、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行业日益繁忙,六次大提速使得列车运行密度逐渐加大。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我国铁路进入现代化铁路的发展阶段。现代化铁路的基本特征就是安全、高速度、大运量、高密度和重型轨道结构,这就对铁路的养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行车条件看,由于列车速度加快,行车密度加大,采用小型养路机械利用列车间隔时间(或开“天窗”作业方式)进行线路养护维修作业已不可能保证作业质量和安全;从轨道结构看,小型养路机械或人工作业对重型轨道结构不能起到预期效果,相反,由于经常扰动道床会破坏线路原有的稳定性;从运输安全看,小型养路机械或人工作业使用的设备数量多,作业面分散、管理难,易造成人身安全和机械挡道事故。因此,在进入现代化铁路发展时期,在繁忙干线依然采用传统人工作业或小型机械养护方式,就必然出现对线路无法实施有效维修工作的被动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发展养路机械化工作在观念上发生了重大突破。即:①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需要养路机械化的支持;②养路机械化装备需要很大的投入;③养路机械化需要合理的封锁天窗;④高技术的养路机械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等。这些共识为养路机械化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也正是这些观念的突破促使铁道部在20世纪末、2l世纪初进行了有效的、影响深远的铁路维修体制改革。铁道部坚持贯彻铁路养、修分开的指导思想,促进工务修制与体制的改革,实施引进高效大型养路机械,利用封锁“天窗”对繁忙线路进行维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繁忙干线的维修工作走出了困境,保证了主要干线的安全畅通,从而也开创了我国铁路养路机械现代化的新篇章。大型养路机械在我国铁路的推广使用,为铁路提速扩能、保证运输安全、加速技术进步及推进工务修制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1.前期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铁路养路机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到2。世纪7。年代,我国小型养路机械的研制达到一定水平,针对线路各项作业的小型机械基本配套,这些小型养路机械的使用替代了大部分的手工作业,满足了当时线路维修作业的技术要求,显示了养路机械化的作用。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铁路运输的发展,小型机械存在的作业质量、效率、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逐步限制了它的发展。
1965年,我国铁路首次从瑞士马蒂萨公司引进轨行式16镐捣固车和中型全断面道砟清筛机各工台,拟作为样机进行仿制。铁道部为此专门投资在沈阳机车车辆厂建立了从事养路机械生产的一个车间。沈阳机车车辆厂组织大量技术人员开展了对工6镐捣固车的仿制会战,通过测绘设计,最终自力更生生产出了建立在当时工业水平上的国产捣固车。尽管国产捣固车与进口设备差距很大,但是优于小型机械的作业质量和效率依然使它受到现场的欢迎。铁道部对国产捣固车共计划安排生产了60台,至1986年终因产品技术性能落后而停产。对清筛机的仿制工作则由于难度太大而终未如愿。这是我国铁路首次引进养路机械设备、实施国产化的有益尝试,虽然不成熟但具有创新的激情。
20世纪70年代,对大、中型养路机械的强烈需求,促使国内部分铁路局先后自行开展了对中型清筛机的研制。但由于研制大、中型养路机械的工作有较高难度,又缺乏设计理论和依据,生产单位工艺能力不足,加之国内配套机电产品质量标准偏低,试制的机械大多不能正常使用。
应该说,养路机械发展历史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它告诉我们:现代养路机械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高科技产品,它的研制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铁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养路机械国产化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大、中型养路机械必须走专业化生产的道路。另外,养路机械的发展要适应铁路的技术发展,其产品的开发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不断提高的线路维修标准,特别是在铁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发展养路机械必须要立足于高起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