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洪水设计与防洪减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2156259
  • 作      者:
    李继业,林洪孝,范世香编著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技术丛书:洪水设计与防洪减灾》根据我国最新规范、标准和方法,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洪水设计与防洪基本知识、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洪水设计的统计学方法、用流量资料直接推求设计洪水、用暴雨资料间接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洪水设计的基本方法、水库防洪的计算方法、可能最大洪水的估算、水利防洪工程、我国防洪减灾体系等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列举很多相关工程实例。
  《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技术丛书:洪水设计与防洪减灾》具有突出的针对性、通俗性、实用性和应用性,不仅可以供河道和水库管理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师生辅助教材,还可供防汛、桥涵、渡河工程及给排水等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洪水设计与防洪绪论
第一节 洪水概念及影响因素
一、洪水的基本概念
二、影响洪水的因素
第二节 防洪标准及标准选择
一、防洪安全问题
二、防洪标准的选择
第三节 洪水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洪水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洪水存在的基本规律
三、洪水设计的基本性质
第四节 水利工程的防洪措施
一、水利工程措施
二、水土保持措施
三、水土保持治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流域产流与汇流计算
第一节 流域产流与汇流概述
一、径流与流域的基本概念
二、流域产流与汇流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流域降雨径流要素计算
一、流域降雨量
二、径流量
三、土壤含水量计算
第三节 蓄满产流的计算
一、蓄满产流模式
二、降雨径流相关图
三、蓄满产流模型
四、水源的具体划分
第四节 “超渗产流”的计算
一、“超渗产流”模式
二、下渗曲线法
三、“初损后损法”
第五节 流域汇流的计算
一、“等流时线法”
二、时段单位线法
三、瞬时单位线法
四、线性水库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洪水设计的统计学方法
第一节 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一、事件、概率和频率
二、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三、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
四、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
第三节 洪水特征值的频率分布线型
一、经验频率曲线
二、理论频率曲线
三、频率与重现期的关系
第四节 皮尔逊Ⅲ型分布的参数估计
一、矩法
二、三点法
第五节 抽样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六节 洪水设计的配线法
一、目估配线法
二、优化配线法
三、分布参数对频率曲线的影响
四、配线法实例
五、其他常用方法
六、相关分析的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用流量资料直接推求设计洪水
第一节 设计洪水的概述
一、洪水设计的标准
二、洪水设计的含义
第二节 洪水资料的分析处理
一、洪水样本的选取
二、历史洪水的调查和考证
第三节 洪水过程线与洪量计算
一、洪水过程线分析
二、洪水过程线的分割
三、径流成分的划分
四、洪量的计算
第四节 设计洪水特征值的推求
一、洪水资料审查和分析
二、特大洪水的处理
三、理论频率曲线的选择
四、频率曲线统计参数的确定
五、统计参数确定实例
第五节 设计值合理性分析与安全修正
一、设计值的合理性分析
二、成果安全修正问题
第六节 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拟定
一、典型洪水过程线的选择
二、典型洪水过程线放大方法
第七节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
一、设计洪水地区组成概念
二、洪水地区组成特性分析
三、设计洪水地区组成计算方法
第八节 汛期分期与施工设计洪水
一、汛期分期与施工设计洪水的概念
二、设计洪水的分期及选择
第九节 古代洪水在洪水设计中的作用
一、现行频率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二、“古洪水”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用暴雨资料间接推求设计洪水
第一节 降雨的基本知识
一、降雨的形成与分类
二、降雨特征表示法
三、与降水有关的气象因素
四、我国降水量时空分布及规律
五、面雨量的计算
第二节 暴雨资料的整理
一、暴雨特性分析
二、暴雨资料的整理
第三节 设计面的暴雨量
一、直接法推求设计面的暴雨量
二、间接法推求设计面的暴雨量
第四节 设计暴雨时空分配的计算
一、设计“面暴雨”的时程分配
二、设计“面暴雨”的地区分布
第五节 “等流时线法”汇流计算
一、“等流时线法”汇流的基本概念
二、“等流时线法”汇流的计算方法
第六节 经验单位线法汇流计算
一、经验单位线的概念
二、经验单位线的推求
三、经验单位线不同时段的转换
四、经验单位线法存在问题及处理方法
第七节 瞬时单位线法汇流计算
一、瞬时单位线的推求
二、参数n、K的确定
三、瞬时单位线转换为实用单位线
第八节 地下的净雨量汇流计算
一、“概化三角形法”
二、线性水库演算法
第九节 设计洪水计算中相关问题
一、计算方法的外延
二、计算方法的移用
三、设计土壤含水量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小流域洪水设计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小流域洪水设计的概述
一、小流域洪水设计特点与要求
二、小流域洪水设计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暴雨公式与设计暴雨的推求
一、暴雨公式的建立与应用
二、无暴雨资料地区参数确定与设计雨量的计算
三、设计暴雨时程分配
四、设计净雨量的计算
第三节 推理公式法设计洪峰流量
一、推理公式的基本形式
二、我国水科院公式
第四节 洪峰流量设计的地区经验公式法
一、单因素公式
二、多因素公式
第五节 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
一、“概化过程线法”
二、综合经验单位线法
三、瞬时综合单位线法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水库防洪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水库防洪概述
一、水库的调洪作用
二、水库调洪方式
三、水库调洪计算的任务
第二节 水库调洪计算
一、水库泄流建筑物的泄流能力
二、水库调洪计算原理
三、水库调洪计算方法
第三节 水库防洪计算
一、水库防洪计算的主要任务
二、溢洪道无闸门控制水库的防洪计算
三、溢洪道有闸门控制水库的防洪计算
第四节 泄洪水库防洪计算
一、水库的非常泄洪设施
二、非常泄洪设施的启用标准
三、启用非常泄洪设施时的调洪计算
四、方案比较和选择
第五节 入库洪水计算
一、入库洪水计算概述
二、入库洪水计算方法
三、入库设计洪水计算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可能最大洪水的估算
第一节 可能最大洪水概述
第二节 大气中的可降水量
一、大气中的可降水量W
二、可降水量W计算方法
第三节 可能最大暴雨计算方法
一、形成暴雨的物理条件和降水量公式
二、PMP计算方法分类
第四节 当地暴雨放大法
一、典型暴雨的选择
二、典型暴雨可降水量的计算
三、最大可降水量的计算
四、计算水汽放大倍比
五、估算效率放大倍比
第五节 暴雨移置法
一、移置的条件
二、移置的具体步骤
三、移置改正
第六节 暴雨组合法
一、暴雨组合法概念
二、组合暴雨的方法
三、组合暴雨的极大化
四、暴雨时空放大
第七节 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线图集的应用
一、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线图
二、暴雨三要素的关系
三、暴雨时程分配
第八节 可能最大洪水的推求
一、净雨量过程的计算
二、洪水过程线的计算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水利防洪工程
第一节 水利防洪工程的措施
一、防洪工程措施
二、非工程措施
第二节 水土保持防洪工程
一、水土流失的基本概念
二、我国水土流失的概况
三、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四、水土保持的发展途径
五、我国的“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
第三节 河道堤防防洪工程
一、我国的堤防及其类型
二、堤防工程设计方法与步骤
三、堤防的护坡工程
四、堤防的管理养护
第四节 河道分洪防洪工程
一、分洪工程的作用与组成
二、分洪道工程设计
三、蓄(滞)洪区
四、分洪闸工程
五、泄洪水闸工程
第五节 水库防洪工程
一、水库防洪调度的主要方式
二、不考虑预报的防洪调度方式
三、考虑短期水文预报的防洪调度方式
四、防洪补偿调节方式
五、分期洪水防洪调度
六、防洪系统的联合调度
七、水库非常运用防洪调度中的问题
八、拟定防洪调度方式时应考虑的问题
第六节 河道整治防洪工程
一、河道整治任务、要求及原则
二、平原河道的整治措施
三、河道整治建筑物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第一节 我国洪涝灾害及其特点
一、洪水及其种类
二、洪水灾害影响因素
三、我国洪水灾害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一、我国防洪减灾体系的历史
二、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与发展
三、我国现代防洪减灾体系
第三节 防洪工程与非工程体系
一、防洪工程体系
二、防洪的非工程措施
第四节 我国防洪组织与管理体系
一、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体系
二、各级防汛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
三、防汛抗洪指挥支持体系
四、国外防洪组织体系
第五节 防洪应急响应体系
第六节 “3S”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
一、空间信息技术
二、防洪减灾的现代化
三、空间信息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
四、空间信息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频率格纸样式
附录2 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的离均系数Φp值表
附录3 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的模比系数Kp值表
附录4 三点适线法S与Cs关系表
附录5 三点适线法Cs与有关Ф值的关系表
附录6 瞬时单位线法S曲线查用表
附录7 1000hPa地面到指定高度(高出地面米数)间饱和假绝热大气中的可降水量(mm)与1000hPa地面露点(℃)函数关系表
附录8 1000hPa地面到指定压力(hPa)间饱和假绝热大气中的可降水量(mm)与1000hPa地面露点(℃)函数关系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