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郊区化造成生活质量总体下降,能源消耗越来越大,城市环境恶化,犯罪比例升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机动性、私密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纷纷由城市迁往郊区。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了郊区的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分散布置,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放的空间被占用,增加了通勤距离和时间以及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了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基于对城市向郊区蔓延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反思,在美国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运动——新传统主义规划(Neo-traditional Planning),即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城市向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协会(Congressfor New Urbanism)在1993年召开首次会议,研究和探索有关新区规划与城市改造的思想和方法,讨论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建筑和规划领域,还扩大到了城市经济、人口、交通、种族等领域。1996年,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召开的第四届新城市主义会议发布了纲领性文件《新城市主义宪章》(The Charterofthe New Urbanism),该纲领性文件成为新城市主义的宣言和指南。宪章制定了分别列在地区、邻里、街区三个大类之下的27项建设原则①。新城市主义在城市建设三个层面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新城市主义的郊区设计理论和实践、新城市主义的旧城改造原则②。
新城市主义“试图以规划和设计的力量影响生活环境的一次努力,但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专业领域,为社会公众、开发商及政府部门所关注”③。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城市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核心是公共空间,试图从建筑的层次上,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尤其是街道空间的连续性。新城市主义建议减少地上的大面积停车场,改用地下停车以及沿街边停车的方式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来源是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它的宗旨是通过塑造具有城市生活氛围、完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以新理念和新形态来创造和重新复兴城市社区,力图构筑更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成更优化的与原有城市互动的、具有新意念的城市社区④。其思想核心是: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