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1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847138
  • 作      者:
    金磊总编
  • 出 版 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10》主要内容包括:走出庙堂服务民众、浅议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北京故宫西连房遗址再认识、城市有形空间与社会行动、以广州陈氏书院广场扩建工程为例、价值评估与保护决策:以中阳楼保护规划为例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有生物、天象地貌以及独特物产,都是人们观察和分析的对象。由此,人们掌握了分别在海洋气候和大陆环境中建造栖息地的重要规律,比如如何选址,如何确定房屋的朝向、门窗的位置和大小、选材用料,以及如何利用或规避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等等。贴合人体尺度、顺应自然地理特征的人居环境,使个体行动者在物理空间中享有充分的主体行动自由,不仅能够凭借自身生物有机体的行动机能自主地行进、攀升、跨越、转换行动方向或者停留,同时由于建造栖息地极大地基于当地特有的气候环境和物产资源,人与生存环境的内在联系具有深刻的有机合理性。对此,非洲马里杰内河泥清真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生动鲜活的例证。直到今天,马里杰内河泥清真寺仍然沿袭古老的方式,每年在周期性暴风雨来临之前,全村人都会共同参加对清真寺的更新和加固活动。马里杰内没有工业化的建造设施,也没有任何易于获得的预制建材。每年村民都会在当地一位历年来主持清真寺维护的首领的带领下,挖出河床淤积的河泥,再同稻谷壳等植物混合在一起,经过发酵成为一种黏稠的泥浆。等到这位首领认为泥浆已经准备就绪,大家就开始用草帽围裙衣服等等一切可用的容器,将河泥一点点运到清真寺脚下。古老的传统使村民之间自然形成了默契的分工合作,孩子们乐此不疲地兜运泥浆,心灵手巧富于经验的青年人则争先恐后徒手攀上从清真寺墙体中延伸出来的发挥钢筋作用的木质结构框架,用双手将泥浆一层一层均匀地遍涂在墙体表面。待泥浆风干,就成为一层厚厚的防水涂层,保护清真寺不受暴风雨猛烈冲刷的侵蚀。这一传统已经成为马里杰内当地一年一度最盛大的集体活动。定期清理河床不仅使河水能够沿着古老的河床自然流淌,养育流经两岸的人们,河泥作为建造和维护当地标志性建筑的重要材料,通过宗教建筑的纪念性和标志性将本土地缘特征直观形象地诠释出来,而且更重要的是,以人体尺度和本土特殊性为核心依据的生存活动空间,能够对多样化的社会行动主体给予最大程度的环境包容性,人们通过参与社会行动有效强化了彼此之间对共同栖息地以及文化传统、价值信仰的情感归属和精神依赖。
  第二,在空间使用功能的安排方面,传统城市形成时期,城市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规划都仍然深刻地根源于固有的地缘属性,城市空间和功能分布都可以依据当地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进行设计建设。城市此时最核心的职能,是提供适合于当时当地现实需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所以至今我们仍能看到许许多多富于地方特色、带有鲜明个体特殊性的城市空间形式。过去,它们真实地服务于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各种现实必需的生活便利,今天仍然是我们引以为荣、津津乐道的各种地方老字号。正如前文已经提到,广州久负盛名的上下九、北京路步行街中就有诸多这样的空间形式,例如陶陶居、莲香楼、烧鹅皇。这些备受喜爱的老字号最初的缔造者都是真实生活在这里的老广州。他们至今所取得的成就,是历经百年一点一滴的潜心琢磨与改进,通过满足当地现实生活需要,与街坊邻里相濡以沫的交往互动,赢得人们广泛认可和青睐才得以积累而成。从这些在各行各业首屈一指的传统老字号,可以想见当年传统城市街区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百态。引人无限遐想的传统街巷构成了传统城市空间干变万化的物质结构肌理,世世代代的人通过自己对生活空间的塑造,留下了他们的印记和对城市社会生存方式的独特理解。
  ……
展开
目录
总编的话
走过十辑:建筑文化的遗产印记

特稿
专家题词贺《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出版十辑
走出庙堂服务民众
浅议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创与发展

华夏建筑文明
北京故宫西连房遗址再认识
城市有形空间与社会行动
以广州陈氏书院广场扩建工程为例
价值评估与保护决策:以中阳楼保护规划为例

百年建筑中国
上海: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孕育和活跃的沃土

专辑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2013春季版)
设计的遗产(七)
西藏建筑与艺术的遗产
访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谢继胜教授
文化遗产机构链接5则

建筑故宫与世界
《故宫梦》下基层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博士宝佳集团演讲录
单士元先生与故宫宫灯研究

事件/论坛
对文化重庆的建筑思考
“文化重庆·建筑特色”专家座谈会侧记
融合与发展——生态城市与建筑
松山湖第十次论坛召开并发布《倡议书》
跨界对话:文化城市+设计遗产
2013建筑文化遗产新春论坛在故宫举行
凤凰合作论坛:为中国城镇化贡献智慧

创意设计
重访“汶川”重建雅安
园林景观环境
走近英国园林(二)

田野新考察报告
域外视野
学者往事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
随感/短论
建筑摄影
新闻,视点/专题
读者来函与更正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