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格局决定着资源和物理环境的分布形式和组合,与景观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密切相关,对于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着深刻的影响(马克明等,2004)。格局决定过程,反过来又被过程改变,格局与过程相互作用原理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得我们能够从更加宏观、更加系统的角度寻求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并通过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的规划设计具体实施(王耕等,2007)。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应该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实现,通过改变景观格局,控制有害过程恢复有利过程,才能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景观恢复与重建是实现景观格局优化的重要手段(关文彬等,2003),它通过恢复原生态系统间被人类活动断裂或破碎的相互联系,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措施,包括调整原有景观格局,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以改善受威胁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景观生态学关注的焦点是景观层次上的生态恢复模式及恢复技术、选择恢复的关键位置、构筑生态环境安全格局(马克明等,2004)。
4.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得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环境的综合概念,它特别强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生态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少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只有在这种生态环境安全的状态下,社会经济系统才能实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
(四)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尺度
生态环境安全是内涵丰富的概念,涉及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流域到全球等不同尺度上的对象。理解生态环境安全的层次与尺度,是有效进行生态环境安全研究,进而建立生态环境安全体系的基础。生态环境安全包含了多方面的意义,而每一方面又有多重尺度,因此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空间尺度将生态环境安全研究中的宏观生态问题(区域、国家乃至全球)与小尺度上的微观生态问题相联系。生态环境安全有自然体系的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社会体系的生态环境安全两方面(彭少麟等,2004)。自然体系的生态环境安全范畴中,可以从特定生态系统一复合生态系统一区域一流域生态系统一生态区(生物地理区)一全球生态系统等不同的层次来研究生态环境安全。人类社会体系的生态环境安全的空间大小更多是以行政区域为边界的,从村一镇县一市一国家一跨国一全球,形成不同的空间尺度范围。不同行政区域尺度的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生物安全、食物安全、人类健康乃至产业企业、人文生态系统的安全都有不同的特征。大尺度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生态环境安全的态势,而小尺度研究有助于深入细致地探讨生态环境安全的机理和具体表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