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论:以成渝地区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46833
  • 作      者:
    谭敏, 李和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谭敏,1978年12月生,祖籍湖南省邵东县,生于湖北省赤壁市,城市规划博士,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先后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取得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四川省宜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规划师。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和规划管理工作,近年来重点研究城镇密集区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城镇群发展和城镇规划建设等,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李和平,196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现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重庆市首届“巴渝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城市规划》编委、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等。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编著4本,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论:以成渝地区为例》以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对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综合协调方法论,并以成渝城镇密集区作为实证对象,从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城镇空间有效拓展、生态空间有效保护和区域城乡空间统筹四个方面提出了空间集约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论:以成渝地区为例》可作为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宏观层次的集约强调城市的综合效益,要求城市有合理的城市规模及与之相协调的产业结构等;中观层次则强调用地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微观层次侧重于单块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
  显然,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集约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从古典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到区域经济学再到城市规划学,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经历了从单纯强调对土地本身投入产出效率的“狭义”集约,向关注空间布局和使用综合效率的“广义”集约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随着“集约”概念关注的重点向布局结构、空间多层次等领域的转变,“集约”概念的研究也将从单纯的土地集约向空间集约乃至区域空间集约等领域不断延伸。
  3.1.2 多维性与层次性: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综合内涵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是“集约”理念在区域层面的体现。结合“集约”概念的相关研究结论,可以将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内涵从目标体系和对象结构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1.目标的多维性
  城镇密集区是一个复杂的区域城镇空间系统,将经济学上“集约”的概念引入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发展模式研究中,需要强调区域空间发展目标的多维性:即从经济学角度主要强调经济效率目标,转而强调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规划控制和新技术应用等手段来实现区域空间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目标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三个目标维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是集约发展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目标是发展的基础,社会目标是评判的尺度,生态目标是发展的保障。在人口密集、资源紧张、生态环境脆弱的城镇密集区,从单纯强调区域发展的速度到提倡区域空间集约发展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考虑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内涵,从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出发,可将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多维目标体系归纳为:
  1)经济有效。集约发展强调“发展”是区域进步的基础,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解决业已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但集约发展强调的是“有效发展”,而不是单方面追求发展速度。城镇密集区的发展速度必须以效率为前提,城镇密集区资源相对匮乏,以消耗资源实现数量上扩张的快速发展方式在城镇密集区内行不通,必然会遇到资源、生态瓶颈,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
  因此,空间集约发展模式关注空间发展的效率,在合理使用区域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城镇密集区空间的有效发展。城镇空间是城镇密集区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城镇密集区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强调城镇空间的有效发展。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不追求经济目标最大化,而是经济目标有效,即人类合理利用区域内的各类空间资源以获得经济的发展。
  2)生态安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持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区域资源及其环境的承载力之内。这样,才能使区域城镇系统保持其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具有持续不断的再生产能力。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密集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日益突出的地位
1.1.2 发展模式转型: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国内外城镇密集区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城镇密集区规划相关研究
1.2.2 我国城镇密集区研究的现状
1.2.3 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意义、重点与框架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重点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困境与分析: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范围及区域概况
2.1.1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范围界定
2.1.2 成渝城镇密集区的区域概况
2.2 区域空间发展各自为政:有限的竞争型区域协调
2.2.1 行政区划下的“诸侯经济”倾向
2.2.2 竞争型区域协调:有限的区域协调手段
2.2.3 成渝城镇密集区各自为政的空间发展倾向
2.3 建设空间低效扩张:空间引导与控制机制失灵
2.3.1 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空间快速扩张的驱动力
2.3.2 区域城镇空间集约利用的引导与控制机制失灵
2.3.3 成渝城镇密集区建设空间低效扩张的现状
2.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导向下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
2.4.1 经济导向下区域空间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漠视
2.4.2 成渝城镇密集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2.5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体制分割下的空间失衡
2.5.1 城乡空间失衡背后的体制原因
2.5.2 成渝城镇密集区相对突出的城乡二元空间结构

第3章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理论研究
3.1 从经济效率到综合效益: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内涵
3.1.1 “集约”概念的由来及相关研究综述
3.1.2 多维性与层次性: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综合内涵
3.1.3 从密集到集约:城镇密集区空间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3.2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研究对象
3.2.1 集约发展的空间要素:空间资源
3.2.2 宏观层面:区域空间对象
3.2.3 中观层面:城镇空间对象
3.2.4 微观层面:建设空间对象
3.3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目标导向
3.3.1 综合维度:区域空间的协调发展
3.3.2 经济维度:城镇空间的紧凑拓展
3.3.3 生态维度: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
3.3.4 社会维度:人居空间的人文关怀
3.4 综合协调: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的方法论
3.4.1 综合协调论的基本内涵
3.4.2 综合协调的相关方法论
3.4.3 综合协调论的基本原则与作用机理
3.4.4 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的路径
3.5 小结

第4章 竞争与合作:构建系统共生的区域城镇空间关系
4.1 竞争与合作: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4.1.1 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竞合关系形成的内涵
4.1.2 成渝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竞争大于合作”的不良倾向
4.1.3 系统共生:区域城镇空间竞合关系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4.2 成渝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4.2.1 区域城镇的职能结构
4.2.2 区域城镇的规模结构
4.2.3 区域城镇的空间结构
4.2.4 区域城镇的支持系统
4.3 成渝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4.3.1 分工协作的区域城镇职能结构
4.3.2 比例有序、体系均衡的区域城镇规模结构
4.3.3 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4.3.4 与城镇空间相耦合的支持系统
4.4 成渝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4.4.1 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理念创新
4.4.2 区域城镇空间关系综合协调的机制创新

第5章 集中与分散:引导紧凑的空间布局与建设模式
5.1 集中与分散: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5.1.1 城镇空间集中与分散的理论释义
5.1.2 城镇空间集中与分散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5.1.3 适度集中: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5.2 成渝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5.2.1 城镇空间的用地布局
5.2.2 城镇空间的密度分布
5.2.3 建设空间拓展的不良倾向
5.3 成渝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5.3.1 分散的集中化:城镇空间用地的紧凑布局
5.3.2 疏密有致:城镇空间密度的紧凑分布
5.3.3 典型建设空间紧凑开发的组织策略
5.3.4 成渝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紧凑布局的理想模式探讨
5.4 成渝城镇空间紧凑拓展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5.4.1 城镇空间紧凑布局综合协调的规划保障机制
5.4.2 建设空间紧凑利用综合协调的导控机制

第6章 空间拓展与生态保护:多层次生态化空间发展战略
6.1 “人地关系”: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6.1.1 “人地关系”的生态学内涵
6.1.2 协调“人地关系”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实践
6.1.3 人地和谐: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6.2 成渝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6.2.1 宏观层面:区域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的“人地关系
6.2.2 中观层面: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建设空间的“人地关系
6.2.3 微观层面:建设空间的生态化建设方式
6.3 成渝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6.3.1 宏观层面:规模适度、生态导向下的区域城镇空间分布
6.3.2 中观层面:建立植根于自然环境的城镇空间结构
6.3.3 微观层面:生态化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6.3.4 成渝城镇密集区生态区划下的区域城镇发展构想
6.4 成渝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6.4.1 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规划保障机制
6.4.2 生态空间有效保护综合协调的导控机制

第7章 分离与融合:城镇密集区区域城乡空间统筹
7.1 城乡关系: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核心关系
7.1.1 城乡空间的概念界定
7.1.2 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理论借鉴
7.1.3 城乡空间融合: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目标状态
7.2 成渝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对象分析
7.2.1 城乡产业空间
7.2.2 城乡住区空间
7.3 成渝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组织策略
7.3.1 城乡产业空间统筹的组织策略
7.3.2 城市村庄:城乡住区空间统筹的组织策略
7.3.3 三个集中:成都市城乡空间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
7.4 成渝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保障机制
7.4.1 全域规划:区域空间城乡统筹综合协调的规划保障
7.4.2 土地有序流转:区域城乡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的制度保障

第8章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