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雨征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331936
  • 作      者: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 出 版 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北京口述历史丛书:风雨征程》的16位口述者长期在京工作和生活,他们有的是国家、北京市的老领导,有的曾是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有来自生产建设一线的科技人员或劳动模范。这些从不同角度回顾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见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和曲折的文字,洋溢着浓烈的爱国、爱党情怀。
展开
内容介绍
  《北京口述历史丛书:风雨征程》目的是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把那些曾经参与过相关历史活动的老同志、当事人、知情者的回忆口述集中起来,作为历史档案的印证、补充和参考。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风雨征程》是《北京口述历史丛书》之一。用确凿的事实、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感受去复述过去的那段历史,从建党到现在;去重拾那些故事,从农工商、科教文卫的发展到名人百姓中的奇闻轶事;去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不论是平淡还是激昂,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
展开
精彩书摘
  1945年我从(成都)华西大学经济系毕业以后,先后在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淮南煤矿当职员。1948年冬,应父命接手福兴面粉厂,几乎与此同时正式介入政治生活。此后的60多年,我一直工作与生活在北京,经历了国家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我从小在家庭中就受到开明正直的祖父、母亲以及伯父孙越崎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前后,我正在东北读书,亲身感受到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氛围,还出于对日本人的仇恨与日本同学打过架,因此挨了日本老师的打。后来祖父举家迁到北京。我13岁,即离家赴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结交了一些进步同学,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因此形成了爱国、抗日的进步思想,奠定了日后“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
  1935年12月,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爆发。那时我才14岁,就在郑怀之等进步同学的带领下参加了运动。曾在天津南开中学范孙楼的后面,油印学生运动的传单;跟随郑怀之、王刚等到天津西车站拦截火车去南京请愿要求抗日。1936年夏天,我和郑怀之到天津附近的杨柳青,和大哥哥们一起做宣传抗日等活动。但当时我并未参加进步学生组织,也没有人邀请我参加。
  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两件亲身经历的挨打事件,对我选择道路起了重要的影响:一次是在福兴面粉厂,我被小特务敲诈殴打,现场的工人群情激昂,我怕进一步造成恶果,拦住了工人们,阻止了事态的扩大。另一次动手的是美国官兵。我与内弟在天津,到朋友家去。路上遇见两个美国兵调戏中国姑娘,我当时愤愤不平,予以制止,挨了美国兵的打。令人气愤的是,在场的所有中国人,包括我的内弟,都在一旁观看,不敢站出来相助。当时美国军营的墙上写着“美国×;军占领”,他们是以占领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的,一味横行。因此,1947年我父亲让我到美国留学,我拒绝了。
  1948年底,正在淮南煤矿营运处工作的我接到家里的紧急电话:速回北平准备南迁。南迁就是南逃。当时东北已经解放,淮海战役炮火正酣,北平已成铁壁合围之势,解放军兵临城下,国民党要员纷纷携家眷南逃。
  我的父亲——北平福兴面粉厂厂长,由于不了解共产党的政策,也已将部分生产设备运到沿海城市,做好了南逃的准备。1948年12月8日正好是冬至日,寒风凛冽,我回到了北平。此时北平解放在即。
  当时有句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我曾说过,国民党要能好的了,死人会从棺材里爬起来走路。所以我是无路可走才回来的。在学校时,我思想靠近进步青年,与郑怀之、王刚、邢方群、邓裕民等交往密切。他们有正义感,人品好,而国民党特务总是盯着他们不放,我猜想他们一定是共产党。这样的人治理国家,中国一定有希望。正好,我父亲要南逃,要我回来。从我的思想上看,虽然还有“共产主义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想法,但已经有了进步的思想基础。我是回来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分析是:一手反对国民党,一手反对共产主义。
  我以为非常精辟。就1940年代末的情况来看,工商业者中少数有条件的跑了,而多数在那种不得已的形势之下,也欢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回来后,我找到郑怀之,这才和中共北平市委有了联系。我的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解放初期的政治活动我回到北平以后,和地下党有了接触,并立即参与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政治活动中。不久国共和谈,国民党方面和谈代表邵力子到北京,我即去探望。邵力子先生既是我伯父孙越崎(时任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的老师,也是我本人的证婚人。从邵力子随员张月超的谈话中,我得知:国民党不想和平,停战的可能性不大。我便将此信息转告了郑怀之,郑向党组织做了汇报。后来据郑怀之说,此信息当夜便转到了周恩来副主席那里。
  解放初期,我与中共北平(京)市委领导彭真、刘仁本人有过一些接触,对他们总的印象就是实事求是。我实际上是在刘仁同志的直接领导之下,但见刘仁的次数不多,他传达政策都是通过统战部和其他部门的。彭真是市委第一书记后来兼市长,在很多会议上都有接触。他对北京有个要求,说北京是首都,不是尾都,要求北京事事都带头。
  刚刚和平解放的北平百废待兴,新政权如何建立,旧城市如何管理,是一大课题。1949年3月开始,进城不久的军管会一连召开数次北平市各界人民代表协商座谈会,已经接掌了福兴面粉厂的我参加了工商界代表座谈会议,会议地点在台基厂老的德国大使馆内。参加会议的有:彭真、叶剑英、聂荣臻、刘仁、吴晗、李乐光、李续刚;民主人士雷洁琼、钱端生;工商界人士浦洁修、刘一峰、陈荫堂、王向宸等等,共四五十人。座谈会议题广泛,有如何组织、恢复生产,也有如何安排城市居民生活的各种问题。
  会上大家发言踊跃,群策群力。
  陈荫堂说:解放了,太高兴了,赔钱也干。我心想,你有多少钱赔呀?赔钱总有赔完的一天。发言时便实话实说:解放好,少赚点也可以,赔钱不现实。赔光了企业,你的工人怎么办?这个发言说得彭真连连点头。
  王向宸的话更妙了,当时正解决房屋问题,他说凡是好房子都搬出来,让老百姓去住。意思就是“共产”了。总之,会议就是讨论如何管理城市、治理北京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会议经常开到夜里一两点钟。4月21日凌晨一点多钟时,就是在座谈会上,彭真同志向大家宣布:人民解放军渡过了长江!这个消息使得与会代表情绪大振。实际上,各界代表座谈会就是政协的前身。
  经过紧张的筹备,1949年8月9日,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召开,来自25个界别的33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作为工商界代表参加了会议,并被选为协议委员会委员。
  ……
展开
目录
编者的话
峥嵘岁月话人生
一生抉择终不悔
九十载甘苦志不移
从卢沟桥抗战一路走来
征途漫漫行思录
我的“晋京赶考”之路
风雨征程忆京华
多方努力,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忆北平解放前后二三事
解放初期北京的宗教工作
我在北京亲历的一些历史事件与思考
“文革”琐忆
艰苦创业铸辉煌
与新中国法制建设同行
我所亲历的首钢巨变
我与垦荒不了情
回忆人民大会堂建设
我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不解之缘
参与北京大型活动设计的回忆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