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土地之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1136306
  • 作      者:
    贺享雍著
  • 出 版 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土地之痒·乡村志卷一》展现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力作,记录改革开放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农村社会,所经历的转型之痛和巨大变迁。 贺享雍从乡亲日常的凡俗生活出发,生动地表现农民的每一个细微生活场景,那份深切的关注透露的是他对现世农民生存的焦虑。
展开
作者简介
  贺享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贺享雍文集》五卷,《贺享雍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丛书》三卷等。其中长篇小说《苍凉后土》、《遭遇尴尬》获四川省第四届、第五届文学奖;《村级干部》获四川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贺享雍编著的系列长篇小说《乡村志》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 会所经历的转型之痛和巨大变迁, 全书约三百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村庄政治、民主法制、教育卫生、新型乡 村关系、婚姻家庭、生育 养老、打工创业等诸多领域,是新时期以来第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中 国农村和农民生活的 力作。
  《土地之痒·乡村志卷一》是《乡村志》系列的第一部,描写的是当 代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作品通过贺家湾村民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所经历的对土地从衣食之源的“命根子”,到食之无 味、弃之可惜的“鸡 肋”,再到意欲割掉但又不那么容易割去的“尾巴”的三种不同关系的变化 ,和他们在土地上的奋 斗,以及对历史的追溯,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农村土 地变迁的历史和半 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变化历程 以及其对农民心灵 的震荡,做了形象的描绘。《土地之痒·乡村志卷一》融时代的风云变幻 和农民日常生活于一体,既注重时代的宏观 变化对农民微观生活的影响,又注重微观生活对宏观世界的折射;在对现实 生活做真实反映的 同时,对影响人们行为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民 间文化也进行了深入挖 掘,具有真实、大气、厚重的史诗风格。
  
展开
精彩书摘
  天还没有亮,贺世龙就像耗子一样,摸摸索索地起了床。他记得昨天晚 上睡觉时,衣服就脱 到床里边的,伸手摸了半天却没摸着,倒把女人李春英弄醒了。李春英困得 正香,她吃力地觑开 眼睛,朝窗外瞄了一眼,然后又翻了一个身,这才嘟嘟哝哝地问:“才擦粉 粉儿亮,起来做啥子?” 贺世龙不爱多说话,一边摸自己的衣服,一边回答女人:“反正困不着 ,在床上压床板啥子?” 李春英问:“惦念着啥子困不着?”说完又补了一句,“又不出去偷哪 个的!” 贺世龙被女人问住了,他想老老实实回答,又怕女人笑话,于是就说, “怎么不是欠到啥子! 一眯到眼睛就做梦,一会儿梦到这个,一会儿梦到那个,陈古八十年的事都 涌到脑壳里来了。”说 完怕女人又追问扯了些啥子混老二,于是急忙岔开话题,问:“我的衣服裤 子呢?昨晚上我脱到 床上的,怎么不见了?” 李春英听见问,把身子翻过来,有些不耐烦地说:“我晓得你放到哪里 了,你各人划根洋火看 嘛!”贺世龙所在的贺家湾,早在几年前就通了电,却是三天两头停。有时 一停就是一两个月,那 电灯就像聋子的耳朵——配盘,因此家家户户,都得备了煤油、火柴,以备 不时之需。老百姓编 了两句话,骂那供电的部门,“供电所,供个球,牵起电灯点洋油!”十分 难听。
  贺世龙听了李春英的话,侧过身子,果然在床头柜子上摸到了火柴,划 燃,点着了煤油灯。
  煤油灯是用儿子贺兴成读书时用过的一只墨水瓶做的,用火纸搓的灯芯,加 上昨晚灯芯结了灯 花,此时灯火昏黄,摇曳不定,给人一种蒙咙虚幻的感觉。贺世龙终于找到 了他的衣服裤子,原 来被他用脚蹬到李春英那头去了。他朝前俯过身子,把皱成一团的衣服裤子 拿过来,先把褂子 套在身上,然后跳下床,一边往腿上套裤子,一面急急地走到尿桶旁边,掏 出裆里的家伙,对着尿 桶便冲刷起来。那尿桶就放在柜子前边的角落里,经贺世龙一阵酣畅淋漓的 冲刷,一股尿臊味 儿马上便如林子里受惊的鸟儿,在屋子里狂飞乱舞。
  贺世龙撒完尿,将那玩意儿抖了几下,舒服地打了一个尿噤。顿时,整 个人从里到外,从上 到下,顿觉一阵轻松。这才将裤子提上来,抄紧裤腰,用一根布带子系紧, 也没趿鞋,便赤着一双 扑扇般的大脚,往歇屋外面走。走到堂屋里,从屋角摸到那把新打的月儿子 冬瓜锄,正准备去开 大门,忽然又想到了啥,重新返回来,把头伸进歇屋里对李春英吩咐道:“ 早点把兴成和兴仁喊起 来哟,现在莫得人来催工了哦!” 李春英把被子往上拉了拉,故意说:“起来这么早做啥子?往常起来晚 了,倒说要扣工分,现 在又不扣工分了,三不打时的,还不兴叫他们困点宴瞌睡!” 贺世龙听了女人的话,有些生气了,说:“不扣工分,你以为就没有活 路了?叫兴成把前后阳 沟的肥泥巴起出来,找个地方堆起,然后把灶屋门前那个凼凼跟老子再挖大 些,以后好把牛吃不 完的草和牛粪一起倒在里面沤肥!叫兴仁把牛儿牵出去吃点露水草,好长膘 ……” 李春英听到这里,忍不住在被窝里笑了,却假意做出不高兴的样子,打 断贺世龙的话说:“你 成贺世忠来了!还有没有啥子?要安排就安排完!” 贺世龙一听这话,有些噎住了。他本来还要对李春英说,让兴仁一边放 牛一边捡点野粪,狗 屎鸳篼(一种竹具,常用于挑土)他都补好了,就放在牛圈的墙脚下。但一 听李春英的话,默倒是 自己给娃儿指派了那么多活路,当娘的有些不安逸了——那当娘的,哪个又 不惯着娃儿呢!于 是,贺世龙只好翻了一会儿眼睛,就再没说啥,打开大门出去了。路过牛圈 时,顺手提起了墙下 的狗屎鸳篼。
  李春英听着男人开大门的声音,又听见那一双扑扇似的赤脚踏在地上的 踢踏声,忍不住在 那铺盖窝窝里,悄悄地笑了。自己的男人,她还不晓得他的肚子里有几根蛔 虫?丈夫睡不着瞌 睡,都是那分地给闹的!分地怎么闹的?先不先,自。然是因为弄不明白, 这地得不得分、又会怎 么分,肚子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那肚子里像有根绳绳绊着,当 然困不安稳了!现 在却是因为地已经分到了手,明明白白摆在那儿,心里犹如哑巴捡到一坨金 子——说不出的快 活,因此也困不着了! 那李春英想到这里,便在心里感叹了一声,说:“地呀,地呀,你硬是 比那痛心肝的幺儿子还 让人牵挂呢!”然后也翻身爬了起来。
  尽管早在几个月前,国家要把土地重新分给各家各户耕种的消息犹如三 月里的春风,呼啦 啦地刮进了村民的耳朵里,把那村民的心头弄得酥麻麻的。大队小学的校长 、教书先生贺世普 对大家解释说:报纸上不叫分地,叫“生产责任制”。村民对这新名词搞不 大懂。“啥叫生产责任 制?”贺世普就对问他的人解释说:“就是包产到户!”一提包产到户,贺 家湾的村民一下子就明白 了。贺世普还拿出一张报纸,挑了一段用红笔画了杠杠的话,对他的乡亲们 念了起来:“山南公 社的干部群众,最感兴趣的是生产责任制的问题,并且强烈要求实行包产到 户。对于包产到户, 不仅劳动力强的群众拥护,而且劳动力弱的、甚至‘五保户’也都拥护。他 们认为,只有包产到 户,才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贺世普的报纸还没念完,听的人就哗 哗地拍响了巴巴掌, 好似这政策就是贺世普制定的! 但是,不管社员们心头怎样热乎和痒痒,也是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 。大队小学旁边,那 棵象征贺家湾风水、已经有三百年历史的老黄葛树上的铜钟,每天早上、上 午和下午,照例被生 产队长贺世忠敲响。伴着那激越、悠扬而深远的钟声,贺世忠会十分忠于职 守地喊:“上工了! 上工了!男社员挑粪,淋黄泥巴地的苞谷,女社员割三层岩的麦子!麻溜点 ,迟到了扣工分,莫 说我又仗势欺人哟——”喊完,仿佛害怕那社员没听明白,又重新敲一遍钟 ,再亮开嗓子喊一遍, 直到看见大伙从那些破旧的木门里拱出一颗颗脑壳为止。
  那段日子,除了黄葛树下的钟声和贺世龙的喊声,是外甥打灯笼——照 舅(旧)以外,还多出 了大队党支部书记郑锋训斥人的声音。郑锋五十多岁,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国 民党拉壮丁,先和 解放军打仗,被俘后参加解放军,调过头来,又去打国民党。不管是打哪一 边,他都很勇敢,因为 他的小名就叫“郑二球”。先不先在国民党里勇敢地打解放军的事,没人再 去计较了,可在解放 军里,勇敢地打国民党,解放军却很感激,给他记了功,新中国成立后转业 ,就转到县政府保卫 科。“二球”到底是“二球”,后来反右倾时,别人都不说真话,他却处处 都扛直巴锤。组织上便认 为他思想右倾,不宜在政府部门工作,遂被解职回家,做了支部书记。因此 ,说他是全公社地地 道道的老革命一点也没有吹牛。不管春夏秋冬,郑书记都爱在魁梧的身上披 一件过时的旧军 装,把腰挺得直直的,再加上一张雷公脸,即使遇到他心情好,和社员开玩 笑的时候,社员们都有 几分怕他。他的嗓门又高,说起话来隔几匹梁子都能听见,何况是训人的时 候呢! 这不,也不晓得这个时候是哪个把郑书记的脾气惹发了,那横绷带嗔的 声音传了过来:“哪 个日笼包说要分田到户?分不分田,未必我还码不实在?喊明叫现说,那是 坏人造谣,你们可不 要听!哪有分了地主的田地,现在又走回头路的?难道我们的革命就白革了 ?烈士的鲜血就自 流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分田到户就是复辟资本主义!党中央决不会答应的 !哪个龟儿子再造 谣,看老子怎么收拾他!” 旁边地里干活的人听见郑书记这番话立即不作声了。是呀,分不分田, 干部们最清楚。郑 书记说这是谣言,那就一定是谣言了!想想也是,分了田,那不是真的就回 到了解放前?耳听为 虚,眼见为实,报纸上的话毕竟没人见过,现实而今眼目下,还是听干部的 话没错! 其实,郑书记那番话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思,还代表了他的上级和上级 的上级。要不然,他 再“二球”也不敢说出那番话来。何况郑支书吃亏上当了几回,也并像先不 先那么“二球”了。他 喜欢看报、听广播。报纸上那些话他自然清楚,但在内心他确实不理解这场 变革,甚至非常抵 触。他不晓得究竟该站在哪边?于是便去请教他的直接上级——公社谢书记 。谢书记给了他 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坚决顶住要求分田单干这股歪风邪气!”并且还说这 不光是他的意思,还是 区委王书记对他说的话。而王书记又是在参加完了县委扩大会议,回来传达 县委丁书记的讲话 时说的。郑支书一听领导这话,心里就明白了:原来那县、区、乡领导的想 法都和自己一样!看 来这包产到户确是走回头路,是搞不得的!领导要求他坚决顶住这股歪风, 顶住就顶住,他郑锋 执行上级的指示,啥时含糊过的?因此,他回来才能对社员们说出那一番理 直气壮的话。
  P1-3
  
展开
目录
正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