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1950国共生死决战全纪录:重压双堆集》:
只在一种情况下,可能使你们离开现地区另寻作战机会,即南面黄维、刘汝明、李延年暂时停止不进,又未受到你们的严重歼灭打击,蒋介石为救出邱、李、孙各兵团,重新部署江防,保卫沪宁之目的,将桂系各军及平津蒋系各军调至蚌埠,向北打通徐、蚌,接出徐敌。如果蒋介石这样做,他将丢掉平津并使武汉及长江中游暴露于我军面前,对于国民党是很危险的。敌人是否这样做,时间上是否来得及,短时期内即可看清楚。对于我们,最有利的是以现态势各个歼灭当面之敌,我们应力争这一招。如果我们能在第二阶段中大量地歼灭南面敌人,即使敌人这样做,我们亦有可能实行原定计划。”
电报的末尾,毛泽东发出号召:
望华野、中野全军,在刘、陈、邓、栗、谭五人总前委(邓为书记)统一领导之下,争取新的大胜利。
电报是发给总前委及陈士榘、张震、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姬鹏飞)并转各纵队,并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的。在受电范围这样大的电报中,毛泽东特意再提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其用意不言自明。因为,毛泽东深深知道,下一步,华野和中野不管打谁,都是硬碰硬的仗,必须有强硬的拳头,而强硬拳头的形成,必须手指紧紧并拢,这一切,又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
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时,便赋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他们深深懂得,这不仅是信任,更是责任,担子不轻哟!
总前委成立后,即由永城移至安徽濉溪县临涣集,距离前线更近了。
那么,下一步究竟先打谁最有利7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不约而同地来到作战室,面对红红蓝蓝的标记,分析着,筹划着。
黄百韬兵团被我华野围在碾庄圩后,蒋介石作出了如下部署:令杜聿明指挥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由徐州沿陇海路东援黄百韬:令孙元良的第16兵团由宿县撤到徐州;令李延年的第6兵团和刘汝明的第8兵团分别由蚌埠地区北上徐州;令黄维的第12兵团由驻马店、确山地区向徐州方向东进。蒋介石把他在徐州地区的所有兵力都投向徐州,企图很明显,就是在解黄百韬之围后,同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决战一场。
然而,事与愿违,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却落了空。黄百韬全军覆没;杜幸明率领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被我华东野战军阻击在徐州及其周围地区: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被中原野战军阻击在固镇以南与蚌埠地区:黄维兵团在进至宿县西南的南坪集地区时,遭到中原野战军顽强阻击,北进不成,东进不能。
敌人陷于被动地位。我军必须作出选择。
选择,需要时机,选择,需要有个瓜熟蒂落的过程。
那就让我们回过头来,循着时间的轨迹,从战役开始讲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