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广播纪》对1937年至1945年广播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精心的梳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广播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书本记录了1937年至1945年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广播事业的发展情况,内容主要包括重庆与大后方广播建设 、日伪广播的包围、对二期作战的宣传、上海广播战、 反击投降路线、汇集精英办广播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 开战和撤退
一、整军备战
本书中所说“中央”皆为中国大陆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中央台”原名国民党中央党部广播电台,后来改为中央广播电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区域内至少还有四家叫“中央”的广播电台,分别在沦陷后的北平、长春、张家口和南京。本书撰述的主体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办、经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的“中央台”,从地理位置上讲是在抗战八年中从南京经武汉撤退到重庆的大后方“中央台”。1937年7月7日星期三,重庆的主要报纸《新蜀报》的要闻是:
川康省整军运动昨天开始,何主任(应钦)报告我国军备近情,世界大陆军国兵力作比较,说明我国非整军即无言以国防……
7月7日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日子,国内尚在备战中,大多数中国人一时或者好久以后都并不知道这一天发生在河北省宛平县的事情,更不清楚这一天会是一场历时八年惨烈大战、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命运的开始。前一天,时任国民革命军参谋总长的何应钦在重庆行营主持川康整军会议开幕式,因闻“七七”事变,会议于9日匆匆结束。在开战前的6月21日,何应钦就于南京参加中央党部第81次会议时作的《从日本的废藩说到我国的整军》演讲中,对整军问题作了全面介绍,这个讲话与他后来到四川讲的大体一致,中央广播电台对此作过转播。何应钦提出的整军的最高目的就是:要使全国的军令军政统一于中央,铲除过去私人军队和地方军队的积弊;要使全国的军队成为国家的军队,也就是所谓“全
国军队国军化”。他在重庆面对川军的老军阀和弟兄们再次重复了以下几点:一、过去的一个连只有几十个人,整军后要达到一百多人,减少大单位补充小单位,并不是另派官长裁士兵的意思;二、连的经理不由长官包办,可以免除侵蚀贪污;三、教育统一于中央,可以打破历来恶劣的封建思想;四是一切装备和武器由中央统筹补充。
7月9日,卢沟桥事变过去两天,“中央台”传音科请来98岁的前朝老人马相伯2作演讲嘉宾。马老先生一生历经沧桑,恨尽中国的贫穷苦难。“九一八”事变后他多次到“中央台”作国难演讲,这次他宣传中国要致富致强就要建立大工业,而大工业就是要用大炉子炼钢铁,并呼吁大家快起来炼钢炼铁,一方面可以巩固国防,一方面可以富裕民生。
他说:
穷鬼中国,讲起来真可怜,要办一个钢铁厂的钱也没有,九八老人当在四十岁小伙子的时候,曾在美国纽约向银行家借款,我借到五万万元的宝贝,可是当时政府对于这偌大的借款很是害怕,以为这是卖了国,因此借款不成功,自然我想办的钢铁厂也没法开办。中国人的头脑,会落伍到这样,这是什么道理?
马老爷子认为原因是清朝政府做事没有国家、民族观念,并反问听众:现在的德国,即是利用钢铁政策致富致强的,请问德国有多大呢?它的钢铁政策为何这样利害?中国这样大的地方,却是空空洞洞,连一个制钢铁的炉子也没有,真是愧死人,德国炼钢炼铁能致富致强,中国人难道不可能吗?请大家快起来炼钢炼铁,富强中国!
在这一时期,“中央台”里“铁路救国”、“公路救国”、“煤炭救国”、“棉花救国”甚至“玻璃救国”的
演讲声依然一片,也反映出中国对即将到来的大战的准备和对基础工业的迫切需求。马相伯老人虽然早年受的是旧式教育,却是具有“维新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代表,他活过了咸丰、光绪、宣统年间,在光绪二十九年创办了震旦学院,后又改为复旦大学,担任了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他在“钢铁救国演讲” 后几个月,随大量民众一起踏上漫漫的逃难之路。两年后,复旦的学子们为在颠沛流离中的马老“遥祝”百岁生日礼,不久又为不幸殁于越南谅山异乡的老人“遥祭”百年后事。
前方在战斗,后方在约谈,希望双方回到“七七”前的阵地上。7月17日,蒋介石在第二次庐山谈话会上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不能退让的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同时又表示“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在和平根本上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用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两天后,中国外交部在复日本驻华代表的备忘录中称:“现在我国政府愿重申不扩大事态,与和平解决本事件之意,再向日本政府提议,两方协定一确定之日期,在此时期,双方同时停止军事行动,并将已派武装部队,撤回原地。”
二、警告日本人:这是一场有抵抗的战争!
对卢沟桥事变判断是蓄意所为还是 “擦枪走火”,是准备一战还是“退回原阵地”?在这个漫长而模棱两可的7月里,反映政府声音的“中央台”连续发表多篇本台时评,介绍“七七”事变的经过,报道中国政府的态度和国外舆论的反应,表示我方虽然抱定不屈服的决心,但始终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愿望。
“中央台”的广播时评引述的当时外国报纸文章的观点有:
7月13日英国首席经济顾问李滋罗斯对日军动作加以深刻批评,说,坦克车与军用载重汽车,都不是最好的商业推销员。14日英国《泰晤士报》说,今日日本最聪明的举动,莫如打退堂鼓,开始调查7日事变的真相,并借中国的合作, 如此,日本或者还可以取得世界的尊重与感谢。同日,英国
《每日导报》说,英、美两国要学会采取共同行动,阻止日本作危险的企图。
对于日本的企图,“中央台”时评引述了11日苏联《真理报》的话说:“日本现在又在华北挑衅,志在截断察哈尔与南方的交通,俾得由察进窥绥远,日本军事并图消灭中国政府在华北渐增的势力,卢沟桥的挑衅,显然是近卫对华新的实现。”法国《小日报》则认为事件是“日阁决定作支解中国的第二次尝试”。广播时评最后告诉自己的听众:
我们尽管希望和平解决,但日本总在那里扩大事态,从藉端寻找一个小兵起,到进攻卢沟桥,是第一次扩大;从进攻卢沟桥起到要求我军撤出卢沟桥,是第二次扩大之;从保安队进城驻防起,又变为冀察不应中央化问题,是第三次扩大;近又变为防止平津赤化问题,是第四次扩大;日本内阁书记官风
见氏宣称,日本政府已将此次事件定名为华北事变,则又明明为第五次扩大了。但无论日本如何想法扩大,我国则始终抱定和平未至完全绝望时期,自不放弃和平,倘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决不惜牺牲的决心。
屡次容忍日本扩大事端被理解为示弱,从历史角度去追寻中国对日本打的那些败仗和表现出的弱点,一直是中国思想精英和民间人士耿耿于怀的重大问题。
7月20日,“中央台”节目播送了另一篇具有“中央”精神背景的时评,播音员明确告诉日本人:这是一场有抵抗的战争!时评分析日本的企图,很明显是因为没有忘记中国过去多次表现的弱点。日本这次的行动,仍是假想中国不会有任何特殊抵抗这一前提之下而大胆举行的。如果中国在此种挑衅式的战争一经开始之时,便起来坚决地应战,并接着予以严重的打击,那是有由此挫折日本气焰之可能的。如果中国现在在对日战争中,只要“迅速地进战得到一次两次的胜利”,虽未必就变成强国,但是没有疑义,中国民族之自信心和热情会由此抬到最高度,中国民族统一和独立的任务至少由此也会得到最大的进展和保障。
7月27日的广播时评引用了搜集到的日本特务机关长松室情报中的一段话:“帝国可以欣愉者,乃中国官吏普遍地慑于恐日病,而不敢稍行违抗帝国也。倘遇当年之张作霖之说打就打,不管任何外交和国际;马占山氏明知势力悬殊,而竟硬干与强干,则我帝国为免相当损失,变非慎重行事不可。”3时评说,可见日本人所怕的是说打就打和硬干强干,我们现在所应采取的,也便是这两项。对前面广播时评中讲到的“迅速地进战得到一次两次的胜利”以挫败敌人气焰的渲染,则可以理解为军事当局决策投入大量兵力进行的淞沪会战的战略意图之一。7月30日,蒋介石更加迫切地认识到再不抗日必将遭致全国反对,其日记云:“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抗倭作战。”
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也是“中央台”的常客,他在8月4日的广播中说:
兄弟的愚见,以为大家若要负责任,则必先以大家说老实话……战呢,是会打败的,就老实地承认打败仗,败了再打,打了再败,败个不已,打个不已,终于打出
一个由亡而存的局面来。
几经交涉和战斗,日本人不但没有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大片国土迅速沦丧。随着淞沪会战的展开,“中央台”节目也进入宣传全面抗战的阶段。
三、南京倒计时和牺牲者
时局一天紧似一天,从开战到首都南京撤退只有不到五个月,中间的时间太短、太仓促!
……
总序…章开沅 1
自序…1
第一章 开战和撤退
一、整军备战…1
二、警告日本人:这是一场有抵抗的战争!…4
三、南京倒计时和牺牲者…6
四、汉口广播的突破与川江恶水…12
第二章 重庆与大后方广播建设
一、选址征地…17
二、马可尼发射机和防空建设…23
三、重建广播网…28
四、“中央台”、“国际台”在大后方的覆盖效果…30
第三章 日伪广播的包围
一、起步晚发展快的日本广播…32
二、对朝鲜和中国的覆盖…35
三、战争中产生的超大电台…39
四、对殖民地和占领区施行“豪华节目”…41
第四章 对“二期作战”的宣传
一、抗敌宣传的策略…46
二、动员民众 坚持抗战…50
三、中共的声音…56
第五章 上海广播战
一、沦陷的中国广播发源地…61
二、租界里的抗战声音…64
三、难以完成的任务…65
第六章 反击投降路线
一、汪精卫在南京广播“还都宣言”…68
二、重庆掀起讨伐汉奸声浪…76
三、南京伪政权对与日本、“满洲”共同宣言的解释…84
四、广播唱片成为陈公博的“死证”…89
第七章 汇集精英办广播
一、为政治服务的“中广处”人和事…91
二、技术和技术人员立台…97
三、“南京之莺”与“重庆之莺”…100
四、工友和驻军…105
第八章 大后方“中国之声”
一、国际广播电台诞生…108
二、日本人仇恨的“蛙声”…111
三、孤独求援…118
四、中外同事…121
五、新年…127
第九章 收音、侦听与干扰
一、收音台和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下的侦听组…132
二、“找到”江西台和“指导”成都台…136
三、记录南京广播与东京广播…138
四、“对付”延安新华广播…142
五、有多少个美军电台?…145
六、张家口伪“中央台”…147
第十章 沉默的收听者
一、各国收音机数量和发展…149
二、日伪禁止收听“敌台”…154
三、重庆的收音机…157
四、控制“公营”和取缔“民间”收音机…161
第十一章 宋氏姐妹时间
一、对世界讲“中国人所要说的话”…165
二、同台演讲三姐妹…170
三、“熊猫外交”和刚建成的广播大厦被轰炸…174
第十二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转折
一、听来的消息…180
二、敌我对太平洋战争的态度…183
三、不利战局中的“捷音”…186
四、威尔基访华和陆锵的现场报道…192
五、福建台台长遇难…195
第十三章 盟国关系中的广播
一、努力维护中苏友谊…198
二、丘吉尔保证:我们正在讨论猛烈对日进攻!…205
三、罗斯福让重庆人民翘首天空,飞机大炮正在运来!…212
四、中国对印度说:我们同样!…217
第十四章 新型国际关系演讲
一、庆祝签订新约…221
二、“联合国日”广播,流亡政府代表的呼声…224
三、各国对开罗会议宣言的反应…227
四、日汪新约面对“炉边闲话”威胁…232
第十五章 电波“驼峰航线”
一、真空管困境…236
二、斯图尔特的帮助和监测员报告…239
三、海外技术对策…244
四、冯简的愿望…248
第十六章 文艺节目中的文化现象
一、占领区的“融合”与颓唐…254
二、“硬邦邦”的大后方广播音乐…259
三、抗战催生广播剧创作…265
四、两支乐队…269
第十七章 1944年风云
一、国际媒体和记者大际会…276
二、重庆消息,美机战略性轰炸日本本土…281
三、新闻检查…284
四、“中国之友”马彬和失踪…286
第十八章 大国的胜利广播
一、西线报道…290
二、蒋介石吁“以德报怨”…293
三、东京中央第一台的投降声音…302
四、向日军和沦陷区发布命令通告…308
五、东京降约,苏美扬言“报复”…312
后记…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