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宋风月.王安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308158
  • 作      者:
    高有鹏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传奇!

  一部风格独特、风光旖旎的社会风俗画卷!

  一部揭示民族心灵秘密的心灵史!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他年轻时屡屡到*基层的地方感受民生疾苦。宋神宗久慕他的改革思想和雷厉风行的作为,大胆启用他,形成轰轰烈烈的大变革。但是,改革触动了皇族为代表的整个贵族阶层的利益,王安石受到巨大挫折。春天的歌声充满生机,料峭的春寒增加了春天的绚丽!

  ◆司马光尽废新法,年轻的皇帝成为皇太后和一群大臣手中的玩偶;曾经误会王安石的苏轼挺身而出,积极为新法辩解,一次次受到打击。苏轼在杭州变通社会,访贫问苦,造就出如诗如画的西湖风景;当他离开时,如潮的杭州百姓自发举起百里长的“万民伞”,依依惜别。改革的春潮有高有低,犹如苏轼的人生跌宕起伏,大喜大悲,才更显壮美!

  ◆公元960年,和平转化成的宋王朝打开了历史新篇章。宋王朝吸取其他朝代攀王夺位的教训,选择了一种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扬文抑武”的口号,对文化给予高度重视。

  文化是由政治作保证,宋代开国引起对文化尊重,出现了以誓言形式的文化规范。重视文化、科学知识成为普天下的共识。宋代文人即使也受过苦难,但他们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像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不仅思想光照,活得自在,也得到了参与朝野的权利和地位。

  宋代有着丰富的节日生活,婚俗、酒俗与茶俗、勾栏瓦舍、填词、绘画等空前发展。从**决策人参与文化活动,让文化成为合理性和必要性,提高文化软实力,避免了很多政治风险;同时,政治空间对艺术文化的尊重与信任,形成了全社会对艺术、思想和创新的高度重视。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能表达出当时文人儒士的襟怀,也*能彰显其器识与宏愿。

  宋代的文化领域之广、文化自觉与被尊重,或多或少都超过了唐代,宋词及绘画的繁荣就是证明。只是由于后来专政失衡,国防安全缺失,政治建设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活力,才使得宋代走向不归路。

展开
作者简介

  高有鹏,历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艺术教育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民间文学通史》(一二三卷)、《中国庙会文化》、《神话传说与民族记忆》、《大篆论语》(上、下)、《大篆道德经》等,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一二三卷)、《1916》等文学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宋王朝,重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其疆域远不及汉唐,而其财富却占据当时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宋神宗时代,因为王安石他们的改革而形成鼎盛!政治清明,达到宋朝也是十一世纪全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较高水平。大宋东京是当时全世界较大的都市、最繁华的地方;唐宋八大家中宋六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还有包拯、梅尧臣、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黄庭坚、米芾等等,群星灿烂,皆在这一时期出现!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化高度繁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

  仁宗末年,积弊甚众,改革的呼声正高,年青的王安石不愿做朝廷之中的等闲,而是日夜盼望着大显身手,去革除时弊。他受到包拯、欧阳修和梅尧臣等人的厚爱,勤奋思索,认真研究历史和现实,并做出了可喜的尝试。神宗赵顼久慕王安石,大胆起用他,很快使天地一新,一批年青的才俊高举新法大旗,风风火火。此堪称杨柳春风时节!尔后,历史进入哲宗时代,司马光尽废新法,朝廷进入党争,一片混乱,国家危在旦夕!

  改革是永远的事业。改革者面对的除了千千万万的旧势力,还有他们自己。战胜自我,更为艰难。

展开
精彩书评
  在这部作品中,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如水乳交融,具有交响乐的壮美,又有工笔画的秀美。这是史诗的品格。其中的人物描写形形色色皆现身于事件或生活之中,无一处闲笔。大大小小历史人物成千上百,个性千差万别,都是在细节描写中具体展开。这里的描写与再现方式形成诗书画的完美结合。宋代的历史特点就在于其扬文抑武,文化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而作为历史文化的再现,无论是朝廷中的达官贵人,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文彦博、司马光、曾巩、吕惠卿、米芾等,一个个栩栩如生,如一曲一曲歌唱,娓娓动听,尽情展示出历史文化发展中的风云变幻。其中,不同历史人物的家族式或集团性人群的性格展示与描写、生活再现,将历史文化生活与风俗描写融为一体,不断推动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且以生活细节制胜,或激情澎湃,或柳暗花明,令人如痴如醉。
  ——雷达《一部震撼时代的历史文化史诗》

  ★高有鹏的叙述语言有一种莎士比亚化的诗意,如“春天是婴儿的哭啼声,每声都激荡着年轻的心——这是生命的宣言,它无拘无束。”这样就给重质的历史小说的写作增加了一种轻盈而又细腻的特质。“耳旁还是如潮的歌声,一声声颂扬、赞美的话语,此时都化作退离堤岸的浪花远去了。他的心岸上,燃起一堆堆篝火”,进入意识领域的语言总是能用恰当的隐喻表达。
  ——郑鹏 史静《文化的史诗:大历史与小历史之间的应答》

  ★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处理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历史小说的一大难题,高有鹏则通过诗意般的语言破除了这一困境,很好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就语言来说,诗化的语言,精炼、生动、唯美、质感,非常契合那个文风炽盛、诗词弥漫的时代,与那些很多本为大文人的主人公们相得益彰。文采飞扬、辞藻优美,许多段落在读的时候隐然有一种散文诗的美感,大量诗词的穿插使用更是加剧了这一特色。
  ——赵长亮《一曲动人心魄的历史文化交响曲》

  ★这部小说在思想艺术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但最为笔者看重的是,高有鹏在作品中对于“人学”的追求,应该说,这部小说与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的历史小说存在着巨大差异,集中表现在,作者对历史中的“人”的一种特殊的关注,即他在书中要塑造一些能称得上“大写的人”的新的历史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中国的脊梁”。对此笔者以五“气”来概括、命名,即“民气”、“人气”、“正气”、“清气”、“豪气”。
  ——张先飞《历史小说的“人学”追求》

  ★在异军突起的当代历史文学部落里,高有鹏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这与他身兼学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有关。他首先是知名的民俗学家和民间文学研究专家,一直以来,栖身于历史悠久的知名大学学府中,潜心研究,著作等身;同时,又不同于一般埋头书斋的学者,他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思接千载,逸兴遄飞,沉潜历史,相友古人,从事于大型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
  历史小说不同于史传的根本之处,即在于历史小说必须向读者呈现出富有深度、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这是衡量历史小说艺术性高低的基本尺度。高有鹏历史小说不但人物形象众多,而且这些形象皆有其鲜活的性格特征,即使非常次要的人物形象,也能给读者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由此,高有鹏不但写活了北宋的历史人物,而且也写活了北宋中后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宋代历史小说的艺术性,在他手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涛《全景式再现北宋社会历史的大型史诗》

  ★高有鹏小说的另一个重要追求是探索历史的繁复性,它在形式上具有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点——在微观的层面上,它是聚焦的,带有鲜明的写实特征;就整幅画面而言,它又是“写意”的。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上,作家有意地在王安石、苏轼、欧阳修、赵顼等人物之间进行视角转换,形成了“众星捧月、众声喧哗”的复调效果。在王安石视角的叙事中,苏轼等人被叙述为改革的阻碍者或反对者,而在苏轼视角的故事中,王安石也褪尽了改革者完美的光芒,呈现出好大喜功的历史面貌。作家正是在这种看似矛盾冲突的叙事中,悉心寻找历史种种微妙的关节,有效突破了某些传统历史小说叙事的偏执。
  ——秦方奇《一幅具有中国气派的历史画卷》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惺惺惜惺惺

  成群的飞雪涌向东京,挟裹得人透不过气来。改元嘉祐之后,天公并未给大宋带来几多吉祥。春天官府修成了六塔河,引来了黄河水,可是就在当天晚上,六塔河就决了口,淹死了百姓无数。修六塔河的主事李仲昌被流放英州,但却仍解不了天怨,平不了民愤;自五月起,京城中大雨不止,房倒屋塌无数,街道上以筏渡人。

  这密密麻麻的雪花,合该是来讨债的冤魂吧!

  包拯的眼窝又黑又青,狠狠地望着庭院内漫天的飞雪,一滴冰凉的泪在脸颊挂了许久,他回了一下神,伸出袖笼狠狠地擦去,脸颊儿刮擦的生疼。

  听群牧司的年轻人说,苦就苦吧,如今天下几乎是家家有丧,眼看该过年了,衙门都要放假了,还是备上爆竹,备上烧酒,好好崩崩霉气,洗一洗晦光,祈求个天下太平吧!包拯想想也就同意了。恰逢高府到群牧司来慰劳,送了一些家酿的美酒,顺便让群牧司上上下下热闹一番。包拯于是让人多置办一些爆竹,希望来年儿换个新气象。

  群牧司的庭院内,雪地上铺着厚厚的爆竹皮屑,红红绿绿地烁疼人眼。

  酒宴开始时,包拯默默地在地上倒下三杯酒,心中念叨:“天下百姓,那些尸骨遍野的人儿,这酒,就算祭奠你们吧!天下父老们,包拯请罪了!”他一边着人把官妓要唱的词曲详细过目。仆从拿过来词谱册,他翻了又翻,大多是李煜的《玉楼春》、《虞美人》、《相见欢》之类的艳曲儿,遂猛抓起往地上摔去。好半天,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回过神,换了语气,温和地对仆从说:“《玉楼春》!记住,不是李煜的‘晚妆初了明肌雪’,是钱惟演的‘城上风光莺语乱’。就要这个!”

  众人不知包拯是何意,只知齐声叫好。歌儿如烟,袅袅从乐曲中飞起:

  城上风光莺语乱,

  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

  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

  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

  今日芳尊惟恐浅。

  王安石听着,猛地瞪大了双眼。他从欧阳修那里知道,明道年间,吴越国王钱俶之子钱惟演因刘太后故,罢相隐居,写下这首词。自此,钱惟演每餐必饮,每饮必醉,醉时即让歌妓唱这“今日芳尊惟恐浅”,直唱得满面儿都是热泪。钱家后院的小阁中,有一位老妇,是钱亻叔宠爱的妾,听到这首词时,说钱惟演作的是一首挽歌,命当不久矣。果然,不出几日,钱惟演就辞别了人间。包大人理应知道这段往事,为何在这种场合,点下这样不祥的词曲呢?

  窗外的雪继续飞舞着,五颜六色的爆竹皮屑又被埋在苍白的雪被下。四周的树木被雪裹着,如一根根幡棍。

  王安石明白了,这是包大人的良苦用心。今年百姓遭灾甚重,包大人是在祭奠那些四野风雪中倒闭的冤魂们。他不觉向包拯投去温暖的目光,而此时,包拯正面带愁容,一边用手轻拍着几案,强装出一副与人同乐的样子。

  一曲终了,换上两首词,是梅尧臣的《苏幕遮》和欧阳修的《少年游》。众人以掌击节相合,同声唱着,唱到“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一个个在悠长的旋律中东倒西歪;待唱到“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座中有几人唏嘘不已。唱到《少年游》时,宴中气氛改换了许多,座中才有了欢声。这两首词是梅尧臣和欧阳修相和之作,春二月时,欧阳修自契丹还,曾上《论修河第三状》,极力反对修六塔河。若当时若真是准了欧阳修的“状”,六塔河恐怕也不会造成这么大的灾难,天下也不会有恁多冤魂了。

  欧阳大人,此刻,你该无恙否?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惺惺惜惺惺
第二章 太常博士
第三章 州桥夜语
第四章 北国的春天
第五章 颖王府
第六章 锋芒
第七章 如歌的春潮
第八章 杯中的阳光
第九章 花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