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发展及其产业提升对策研究》内容分四部分,共11章。第一部分:从文化入手,阐述了文化的内涵、特点,功能及其意义,由文化引出河南文化的特点、意义,以及其精神实质。对河南省建国以来文化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进行阶段划分,区域划分,分类划分与梳理。第二部分:分析河南文化发展战略、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第三部分:对河南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古都文化、工业遗产文化分别分两章从发展概况介绍、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发展的建议。第四部分:从和谐文化对和谐社会贡献的角度阐述河南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分析河南文化与“一路一带”的互动关系。
《河南文化发展及其产业提升对策研究》:
第三节河南2002年至今的文化建设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以及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政策的出台,为河南省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指明了道路,推动了改革进程。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将我国的文化建设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要破除制约文化体制改革的障碍要求。
在这种大背景下,河南省也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为积累经验,河南省特别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和改革试点单位,大胆实践,推陈出新,稳扎稳打。截至目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已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中州影剧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展顺利;依托资源,打造河南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了豫剧《程婴救孤》、现代戏《常香玉》、电视科幻剧《快乐星球》、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木偶剧《牡丹仙子》、大型实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等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更是赢得国内外的好评。
与此同时,河南也更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覆盖面逐步扩大,推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流动舞台车等多项惠民文化工程,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需求。
2011年7月23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今后10年是河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文化竞争和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其他划分方法
还可以根据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将河南省文化建设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6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国就确立了文化发展和文艺发展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为河南省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在这个时期,我们根据当时的国情、河南省省情和社会发展程度,建立了适合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河南省文化管理体制,为河南省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自从1957年扩大的反右派斗争和错误的指导思想,使得“双百”方针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刚刚起步的文化建设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虽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的发展也积极进行调整,制定了各项政策,但最终没能挽回局面。
第二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这一时期,河南省经历了我国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场实质为“政治大革命”的运动之所以冠以“文化”二字,是因为它是从文化领域开始“批判”的。其间,河南省一些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遭到批判和迫害,正确的文化发展路线被扭曲和中断,“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给河南省的文化建设致以毁灭性的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