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内心有一场激烈的挣扎,逼迫我去做真实的自己。
◆蓄力三十年,写就这本女性小说杰作!
◆看似讲述隐藏人生,实则呈现的是所有女性在自我实现之路上的挣扎与永不妥协。
◆《我的隐藏人生》改编电影获得2019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
◆角逐奥斯卡国际影片奖!中国市场的电影发行权已确定,即将上映。
◆入围巴西主流大奖“圣保罗文学奖”决选名单
◆风行英、美、德、法、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挪威等二十余国。
◆《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芝加哥书评》《赫芬顿邮报》“美国图书馆协会”隆重推荐
◆问题是,尤莉迪丝向来聪慧。给她一堆精确的数据,她能设计大桥。给她一间实验室,她能发明疫苗。给她一沓白纸,她能写出文学名著。但如果给她一盆脏内裤呢?她当然能洗得又快又干净,随后坐回沙发,再次思考人生。
◆像尤莉迪丝这样的人要去担当,去创造,去感受有用的感觉。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尤莉迪丝们,她们曾经或现在,无法实现自己。这是对天赋和自己的巨大浪费。——作者玛莎·巴塔莉娅接受《赫芬顿邮报》访谈(2016)
这个世界却对她们的天赋、自我和挣扎视而不见。
当她们一个身心破碎,无家可归,
一个被迫藏起自己的光芒,黯然失色,
她们会找到彼此,讲述被隐藏的人生和永恒的信念。
然后,用双手创造机会,为自己挺身而出。
没人清楚尤莉迪丝和安德诺尔为什么结婚。一些人相信这场婚姻缘于若泽·萨尔维亚诺和马努埃尔·达·科斯塔这两位适龄男士已有婚约。另一些人则将这对夫妇的结合归咎于安德诺尔生病的姑妈,她已虚弱到无法再用特制的薰衣草皂为侄子洗衣,也无法神不知鬼不觉地将煮至透明的洋葱块混进鸡汤。她的小诺尔喜欢这玩意儿的味道却厌恶它生脆的质地,只消一小块藏在大豆饭里的洋葱便能让他一下午不停地灌苏打泡腾片以压制打嗝儿和胃部不断上涌的恶心。当然,也有人认为尤莉迪丝和安德诺尔彼此相爱,只不过这所谓的爱仅是海军俱乐部假面舞会上那曲双人舞间的三分钟炙热罢了。
事实上,他们在宾客满座的教堂里结为夫妻,并回到新娘家举办婚宴。宴席准备了两百个鳕鱼球,两板箱啤酒和一瓶在切蛋糕祝酒时用的香槟。身为小提琴教授的邻居演奏贺曲,所有凳子被推至墙边,以便爱侣们随时舞上一曲华尔兹。
婚宴上姑娘甚少,因为尤莉迪丝本就没什么女性朋友。环顾四周,只看见两位还算年轻的姨妈和两个女邻居,一个欠缺魅力,另一个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气息。而全场最漂亮的姑娘当数客厅相框中的那个。
“照片里的女人是谁?”新郎的某位朋友问道。
安德诺尔闻言轻搡友人,示意他不要做如此无礼的打探。碰了一鼻子灰的小伙尴尬地四下张望,来回打量手中的酒杯,不一会儿,将啤酒搁上桌,朝客厅另一端走去。
质朴的婚宴在简单的仪式后顺利结束,但接下来的蜜月并不平静。当看到床单上并未出现预想中的落红时,安德诺尔瞬间血气上涌。
“你死去哪里鬼混了?”
“我没有。”
“哈,还嘴硬。”
“没有,真的没有。”
“别装了,你难道不知道这上面该有些什么吗!”
“知道,我知道,姐姐和我说过。”
“荡妇!我竟然娶了个荡妇。”
“求求你别这么说,安德诺尔。”
“呵,我偏要说,我想说几遍就说几遍。荡妇,荡妇,荡妇!”
尤莉迪丝独自躺在床上,方才那一声声响彻街道的荡妇仍冲撞着耳膜。她几不可闻地呜咽起来,将身体蜷缩进毛毯,腿间的疼痛慢慢往上爬,箍紧了她的心脏。
随后的几周,情况趋于缓和。安德诺尔打消了退婚的想法。这个女人知道如何在食物里隐藏洋葱,熨烫也很拿手,话不多,屁股又圆又翘。最重要的是,新婚之夜的意外令她变得低眉顺眼,丈夫使唤妻子的舒爽让他很受用。尤莉迪丝顺从地接受了一切,她时常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当让人口普查员在调查表的职业一栏填上“家庭主妇”时,她都能感到那人的不屑。
塞西莉娅在他们婚后九个月零二天来到人世。一个笑嘻嘻胖乎乎的女婴。他们为她办了欢迎派对,所有亲朋好友都交口称赞:真是个漂亮的女孩!
阿方索在次年来到人世。一个笑嘻嘻胖乎乎的男婴。他们为他办了欢迎派对,所有亲朋好友都交口称赞:可算来了个男孩!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将家庭成员翻倍,尤莉迪丝觉得是时候从婚姻的生理义务中解脱了。周六闲暇晨光的枕边以及平日夜里九点后昏暗的床笫间,她以身体各种不适为由推拒着安德诺尔的亲热,试图向他解释自己的决定。可安德诺尔照旧我行我素,他对“不要碰我”之类的絮叨充耳不闻,急切地拉扯女人的衣衫,将鼻子埋入她瓷白的颈项。无奈之下,尤莉迪丝只得另觅他法,她开始不停增重以示抗议,全身的脂肪似乎一齐冲着安德诺尔叫嚣:“离我远点!”
每天吃完早饭,十点加一餐,吃完午饭,四点再加一餐,晚饭后九点的宵夜也从不落下,尤莉迪丝的空闲时间就这样被食物填满。菜是太咸?不够甜?还是不好吃?她必须亲自尝尝,尤莉迪丝的下巴就这样长出了三层。一双眼睛被挤小,满头秀发都框不住日益膨胀的脸盘。当她发现安德诺尔再也不愿亲近自己时,终于心满意足地收手,恢复健康饮食,每逢周一清肠,并去掉所有加餐。
尤莉迪丝的体重和古斯芒·坎佩罗一家的生活一同步入正轨。安德诺尔出门上班,孩子们出门上学,尤莉迪丝关上门待在家中,将肉块和所有使生活变得不快乐的无谓想法一并炖煮。她没有工作,也不用念书,谁能告诉她,那些整理完床铺,浇灌完花草,打扫完客厅,清洗完衣物,腌渍完大豆,焖烩完米饭,烤完舒芙蕾,煎完牛排后的漫漫时光究竟该如何度过?
问题是,尤莉迪丝向来聪慧。给她一堆精确的数据她能设计大桥,给她一间实验室她能发明疫苗,给她一沓白纸她能写出文学名著。但如果给她一盆脏内裤呢?当然她能洗得又快又干净,随后坐在沙发上,盯着指甲,再次思考起人生来。
是时候结束这些胡思乱想了。为了不再纠结,她必须每天每时每刻保持忙碌。所幸,琐碎的家务中还有能让她乐此不疲的活动:烹饪。尤莉迪丝永远不可能成为工程师,也不会踏进实验室半步,更不敢执笔写作。而此刻,她正全身心地投入这项活动,一项融合了工程、科学与诗意的活动。
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准备餐食,摆脱丈夫和儿女后,尤莉迪丝便迫不及待地翻开《帕尔米拉太太厨房秘籍》。晚饭吃橙子鸭不错,瞥了眼家中匮乏的食材,她套上连衣裙往家禽市场走去。挑选好一只健康的鸭子,顺道再买只鸡,因为鸭子要在红酒和香料里浸泡一整夜,今晚吃什么便成了难题,可天知道她尤莉迪丝就需要挑战。提着肥嫩的鸭子和胸脯丰满头顶红冠的鸡,她又去集市捎上一袋橙子,一些撒在玉米面蛋糕上的椰子脆片,几个为烤牛肉增味的西梅,还有一打当塞西莉娅和阿方索搅着餐盘里的食物大喊“我不喜欢吃这个”时将他们塞饱的香蕉。
到家后,尤莉迪丝麻利地捆住鸡鸭脚,割开它们的喉咙扔进水池放血,转身扎进其他繁冗的家务里。血放尽时,她用沸水将家禽汆烫两分钟,在肉身还温热时拔毛,最后拿点燃的纸把表皮上剩余的小杂毛烧落。如果需要整只焗烤,尤莉迪丝会在鸡肚子上拉一道口,小心地掏出肠、胗、肝、心,如果本就准备分食,她会爽气地挥刀将它一劈为二。
配菜当然不能少。简单的炸薯条从不会被端上餐桌。尤莉迪丝将土豆用芝士和火腿塞满,整个下锅炸至金黄,或是切片裹上奶油后送进烤箱焗成瑞士薯饼。白米饭多单调,葡萄干、豌豆、胡萝卜、番茄酱、椰奶,所有帕尔米拉太太食谱中建议的材料她都往饭里拌。如果时间充裕,还要精心准备甜品:淋着梅子酱的奶冻,好看的蛋白糖霜瀑布,奶香四溢的椰子糖。尤莉迪丝在厨房中忙得热火朝天,直至她填满手边每一个餐盘,斟满桌上每一只酒杯。
……
——英国书评人 A LIFE IN BOOKS
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机敏的笔调创造了两个性格鲜明、天赋异禀的女主,她们一直在追求人生与自我的亮点。她们的个性照亮了我们的生活世界。
——《序言书评》Foreword Review
尤莉迪丝和吉达,一对气质迥异的姐妹,是这本魅力满满之书的主人公。她们都很聪明,尽管1940年代的里约不会给女人太多选择……而作者用淘气的文字,并用一个打字机和每一口烟营造一个自由解放的可能,正如书中所说:“每一口都是她对自由的呐喊,从心底腾起,在体内叫嚣,最终和着烟雾被吐入空中,无声地消散。”
——《纽约时报》
巴塔莉娅触碰到了我们的神经,提醒了我们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女性的声音被忽略了,不仅仅是在公共场所,也在家庭的私人空间里。……通过电影改编,我想将那些隐匿于幕后默默奋斗的女性角色的真实生活呈现给观众。
——同名改编电影导演 卡里姆·埃诺兹
这本书把我们试图隐藏的叛逆、没有实现的自己,都坦率地呈现出来了,女主旁若无人地一直、一直找寻生活与自我的亮点。梦想,失败,再梦想。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非常过瘾。
——Goodreads 读者
一个想做模范妻子和妈妈的女人,但同时又觉得人生有远比清洁、烹饪和购物更重要、更有惊喜的事情。这本书写的就是我们身为女性的生活。
——Goodreads 读者
《我的隐藏人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关于1940年代里约两个轰轰烈烈的姐妹,很少有一本翻译书能收到那么多的评论与赞誉。它还入选了读书俱乐部的书单。
——英国《卫报》“出版人的年度总结”
巴塔拉娅,用机智且不同寻常的方式,带着读者穿梭在里约旧城街道,充满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有趣、令人愉悦的小说。
——《里约大冒险》导演 卡洛斯·沙尔丹哈
生动描绘了1940年代一对有反抗精神的姐妹,她们拒绝在厌女文化中被丢弃一旁。幽默、丰富,这本书是一场罕见的文学盛宴。
——《芝加哥书评》“今年必读书单”
巴塔莉娅刻画了无望苍凉会在婚姻里滋长——不仅是爱的缺席,更是忽视对方的需求,或者说,牺牲自己的需求。准备好喜欢上看不见的尤莉迪丝吧,她有太多太多可以鼓励我们的地方,远远多于她在那个时代的里约所受到的限制。
——《科克斯书评》
尤莉迪丝说好了要做完美的女儿和模范妻子、母亲,但问题是,尤莉迪丝禁不住她的事业心,她自信,是个行动派,是个创造者,是个不断寻找更多、更多、更多人生的人。她斗志昂扬、自我赋权。玛莎在这本魅力无穷的书中完全展现了令人向往的勇气之举。——Bookriot年度图书
令人难忘的新啼之音。
—— Vogue (巴西)
玛莎·巴塔拉娅用幽默和一针见血的文字,笑对她国家里的父权宰制。
——《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