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多数家庭都有家长、都有母子或母女关系,可是,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之下,真正健康积极的亲子关系,却是许多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小说《家长》从一个家庭、一对母子关系入手,调动起许许多多文学化的、独特的情节和细节,将当下全民关注的教育问题,编织进一系列生活化的矛盾冲突之中,因而作品更典型、更強烈,也更具艺术震撼力。作品对主人公心理的剖析可谓漓淋尽致,入木三分,让人过目难忘;所唤起的对于健康母子关系的思考,也是深刻绵长的。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刘庆邦长篇小说新作《家长》,以一个普通家庭为核心,映射了长期以来整个社会面对教育问题时普遍存在的“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女主人公王国慧小时候因家里贫穷而半路辍学,便把自己的理想与希望全部加诸儿子何新成身上。如同中国大多数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她对儿子在学习方面的关心无微不至,呕心沥血,而对儿子在心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生理、情感上的波动却采取了错误的围追堵截的方法,终于导致儿子精神的崩溃。
30
因为何新成早恋的事,王国慧与何新成谈话谈崩了。王国慧一气之下说了气话,说何新成的精神出了毛病,要把何新成送到精神病医院去治疗。
这话何新成不爱听,不仅跟王国慧顶了嘴,还对王国慧反唇相讥:精神病,你自己才有精神病呢!
这让头晕脑涨的王国慧有些吃不准,自己的精神难道真的出了毛病吗?她听人说过,人的病都是像狗一样的东西,狗东西召唤不得,你不唤,它不来,你一唤,它就来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王国慧的确看见过人唤狗的情况。比如谁家的小孩子拉到了床上,有些不好收拾,大人就大声唤狗。狗果然跑过来了,噌的一下子跳到床上,替大人把床清理干净。难道精神病真的像狗一样无耻,她一唤,精神病就跑到她身上来了。王国慧自我感觉了一下,她看天天高,看地地远,看树树绿,看花花红,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什么都没有变形。从客观判断主观,判断的结果,王国慧认为自己的主观、理性、智慧都是正常的,精神也是正常的,一点毛病都没有。她还想到何赵庄的那个傻女人,傻女人成天在村里到处乱跑,不知冷,不知热;不害羞,不害臊;逮谁跟谁笑,逮谁跟谁走,那才是真的精神病。王国慧坚信自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什么精神疾病,看见她都会滚得远远地,不可能落到她头上。
既然王国慧的精神没有任何问题,儿子何新成的事儿她还是要一管到底,坚决要把何新成与周丽娟拆开。为此,她又设计了三套方案。第一,她再去找邹老师,是看看邹老师能不能跟别的班级的班主任商量一下,把何新成调到别的班级去。通过在空间上把何新成与周丽娟拉开距离,以达到从感情上把他们拉开距离的目的。第二,她打算找一下周丽娟的爸爸妈妈,跟他们把情况沟通一下,让他们给周丽娟施加压力,让周丽娟离开何新成。周家只有周丽娟这么一个女儿,也把女儿视为宝贝,他们肯定也希望女儿能够上大学,不愿看见女儿在初中阶段就谈恋爱。第三套方案是备用的,如果前两套能够顺利施行,并收到成效,第三套方案有不一定出台了。如果前两套方案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她再实施第三套方案也不迟。第三套方案的内容是,她打算悄悄找一下周丽娟,把周丽娟约到一家外国人开的快餐店,一边儿请周丽娟吃快餐,一边儿跟周丽娟谈一谈。她要和风细雨地跟周丽娟谈,不能吓着人家的孩子。她会先有节制地表示对周丽娟的好感,然后才会委婉地说到何新成和周丽娟的情感问题。她还会利用两个人的情感,给周丽娟出主意,让周丽娟跟何新成讲条件,条件是,何新成必须好好学习,一定要上大学,一切事情等上了大学再说。倘若何新成不能上大学,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别的事情免谈。这样把鼓励何新成的话交由周丽娟去说,使何新成把对周丽娟的喜爱转变成对学习的喜爱,并形成上大学的情感动力,达到上大学的目的。
目录
第一章王国慧和石头1
第二章不许旁落37
第三章从农民转变成非农民75
第四章新环境里的新生活121
第五章一切为了儿子155
第六章校园193
第七章这个暑假不好玩241
第八章不许接近女生289
第九章精神出了毛病333
第十章用女人给他治病379
第十一章一切都完了423
刘庆邦《家长》以文学打开教育的“绳结”
文/刘小波
刘庆邦的长篇新作《家长》从教育的角度写中国家长,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中国教育,阐述“可爱、可敬、可悲”的中国家长的焦虑和教育的误区。刘庆邦的《家长》通过王国慧教育孩子失败的经历,再一次将教育问题提了出来,小说所书写的因教育不当导致孩子精神失常的事件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媒体也有过报道,作者对此进行的反思,是对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正常化的一种探索。
转自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