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道风物.011,本草进化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9635426
  • 作      者:
    范亚昆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范亚昆(主编)

《地道风物》内容总监。长期为国内人文地理、影像、旅游类杂志担任特邀撰稿人,关注国内的人文地理、地方文化、风俗手艺等领域,并因此足迹遍布各地。

 


展开
内容介绍

本草,是传统中医对药物学的统称,后来也代指古代药物学文献,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本草文化已深入人心。本书将以“立于山海与人间”“四时草木状”“从草到药的生命史”“21世纪本草物语”四部分,呈现一个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本草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自然消亡”还是“重焕新生”,中医药的未来走向何方

 

20年前,当今天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颜宁教授离开清华大学、转往普林斯顿大学开启她分子生物学博士生涯的时候,如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李梢教授正准备结束他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研究,来到清华自动化系开启他的博士后工作。那是在新世纪的开端,彼时的人们将21 世纪称为“生物学的世纪”,人们认定生物学拥有其他所有学科不可比肩的、最美妙的前景,甚至连科幻电影都不约而同地以基因改造、突变等元素为背景来应和这个有关医学生物学的“世纪预言”:《黑客帝国》(1999年)、《X战警》(2000年)、《生化危机》(2002年)等经典科幻系列电影出现并开启了它们的黄金时代。

人们未曾预料到,近20年时光过去,金融、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成为最受关注的领域,突破层出不穷,而与医学生物学相关的各学科沉寂已久,仅有少数顶尖学者能够活跃于大众的视野中,提示着曾经的世纪预言和可能的荣光。“生物学的世纪”在21世纪的头两个十年里并未开启,预言失约。

人们试图分析医学与生物学的世纪为何迟迟不能到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早在21 世纪的头几年就已经完成,但此后再无突破性工作进展的报道。人们在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之后才发现,尽管这是一个必需且必要的伟大基础工作,但人们仍过分乐观地高估了它的作用:测序虽然完成,后续应用的工作仍然长远。医学生物学相关应用层面的基础工具发展虽也在稳步向前,但与计算机科学等飞速发展的学科相比,缺乏突破性的进展,其技术上所能达到的上限尚不能满足应用上所需的下限。

 

“最高的荣誉”是否是唯一的出路

作为医学与生物学大学科分类底下的一个小分支——药学研究,借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春风,似乎是这个学科方向上在应用层面做得最值得称赞的:制药工业广泛发展,新药研究层出不穷。2015年,屠呦呦以发现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得到了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为中国的特色药学研究——中医药研究写下最为辉煌的注脚。事实上,自1901年生理学或医学诺奖开始颁发以来,青蒿素是第四个因抗感染类药物发现而获得诺奖的研究成果,此前的三个分别是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和链霉素。青蒿素也是唯一引入中医学思路的诺奖成果。不过,它也因此引发了大量争议,反对者们否认这是中医药学的“功绩”,认为这应当是现代医学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最高荣誉,同时又是今天有关中医药未来争议关键的缩影:传统中医药会消亡吗?传统中医是否会被现代医学“收编”?青蒿素的成功范例是否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大众不太了解的一个事实是,青蒿素的研究只是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个辉煌的侧影。在这金字塔尖的成果之下,有着大量的相关基础研究成果。随着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光谱、核磁等分析技术和仪器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快速地解析中药及方剂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借助基础工具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研究学者们在中药有效成分及其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包括其化学成分、结构、作用机制、体内代谢等方面建立了不断完善的海量基础中药学数据库,青蒿素则是此类研究中最为耀眼的那颗明珠。

其中,中药的安全性研究也是广受关注的一个重点。

近年来,中药及方剂毒性物质的分离分析、化学成分结构确定、作用机制及体内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时常引发大众关注,其中最著名的可能要数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的相关研究进展。1993年,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刊登了第一篇马兜铃酸致肾损伤的研究,此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悲剧在于,虽然国际上对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提出了强烈的警告,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加之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最终引发臭名昭著的“龙胆泻肝丸”事件。据估算,自1990年《中国药典》以有毒的关木通替代无毒的木通入药龙胆泻肝丸起,到2003年国家药监局发文取消关木通的用药标准止,大约有近十万的受害者因服用龙胆泻肝丸而导致马兜铃酸肾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唯一可算安慰的是,“龙胆泻肝丸”事件的血泪教训,客观上成为中医药规范化的标志性启动事件。此后,中草药的毒性物质管理日趋严格,中医药规范化指日可待。

借助于青蒿素广泛传播的声名,加之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整体背景,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借助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大量的中药及方剂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和毒性原理将被明晰揭示,中医药最终将如江河入海一般被纳入现代医学当中。

这并不是一个新颖的论点,它不过是新时代“废医存药”观点的新表述。

早在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国学大师俞樾就提出了“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废医存药之说。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大时代思潮下,俞樾的观点有超越时代的可取之处,但难免也有受时代挟裹的局限。时至今日,把废医存药发展到极致的可能要数日本的“汉方医”。日本热衷于对汉方医药、中草药进行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备受追捧的还有两百多种来源于中医药经典方剂而制成的“汉方药”成剂。汉方药被放置于普通便利店供消费者自由选购,在东亚拥有大批群众拥趸,也占有巨大市场份额。这类模式确实不失为中医药发展的一条出路,既不失却传统文化土壤下的中医药文化,又在合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保障了现代医学概念下有关药物应用的一贯理念。

现代药物可以从中医药当中获得启发、汲取养分;中药也将在未来逐步充实、完善现代药物体系,为现代药物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但我们是否可以就此认为,中药会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自然消亡,被现代医学“收编”是传统中医药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呢?

(下略)


展开
目录

序  本草进化论:跨越经验与科学的界限

 

立于山海与人间

于一味药中,见河岳山川,见妙手仁心

 

四时草木状

本草研究与博物学:东西方的植物认知之路

四时采收

本草的五行之道

中药药性之四气

 

从草到药的生命史

人参驯化史

药材,非野生不可吗

悬崖上的种药人

如何认识贵细药材

“舶来”的本草

炮制正意

亦药亦毒:多面本草的平衡与转化

因药成市,千年甘苦自知

靖西端午药市

指挥百草千药,调百药齐和,中国古人凭什么

药食同源:本草的潜行

本草“药妆”,妆饰古今美人

中药奇葩说

 

21世纪本草物语

“丸散膏丹,神仙难辨”,或许“仿生人”可以?

当代“神农”手记

中药与生境,跨越千年的共生

中药现代化三十年小记

“自然消亡”还是“重焕新生”,中医药的未来走向何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