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外科百效全书》:
痈疽辨论
凡人初生疮之时,便觉壮热恶寒,拘急头痛,精神不宁,烦躁饮冷者,其患疮疽必深也。若人患疮疽,起居平和,饮食如故,其疮疽必浅也。
凡痈疽始发,即以隔蒜艾灸甚妙。盖火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意也。惟头为诸阳所聚,艾炷宜小而少,但灸要四边皮缩,或痛则灸之不痛,或不痛则灸至痛时方住。
凡痈疽脓成,即当验脓之生熟浅深,施针可也。用手按之,熟则有脓,不熟则无脓。重按乃痛,脓之深也;轻按即痛,脓之浅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脓也;按之即复起者,有脓也。按之陷而不起者,无脓也,必是水也。若脓生而用针,气血既泄,脓反难成;若脓熟而不针,腐溃益深,疮口难敛。若疮深而针浅,内脓不出,外血反泄;若疮浅而针深,内脓虽出,良肉受伤。故云:妄施针刀,伤肉出血不止者危也。如用针,每宜桐子烧过,必须针口向下,以便流脓,后用绵缠刷帚篾套出。
凡外敷贴药亦发表之意,一方谓贴冷药有神效,夫气得热则散,得冷则敛,何谓神效?经日:发表不远热是也。
凡痈疽未溃前极痛者,为热毒便秘,宜解毒汤之类。若作脓痛者排之,脓胀痛者针之。已溃脓出而反痛者,此为虚也,宜八物汤加黄芪之类补之。亦有因登厕犯秽气所触而作痛者,宜药中加乳香、芷、芍之类和之。风寒所逼者,宜药中加防风、桂枝之类温散之。
凡痈疽疮口不敛,由于肌肉不生;肌肉不生,由于腐肉不去;腐肉不去,由于脾胃不壮、血气不旺,治宜补托为主,而佐以行经活血之药。要知疮口难敛,或渐大渐开出血者死。
凡痈疽发渴,乃血气两虚,宜参芪以补气,当归、地黄以养血。
凡痈疽泄泻,有因寒凉伤脾者,以六君子加砂仁之类。亦有脾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汤之类。要知痈疽呕泻,肾脉虚者必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