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方历史长篇小说:瞿昙疑云》:
话说大明王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基创业以来,文有刘伯温、李善长之辈,武有徐达、李文忠众将,忠心辅佐,文治武功,励精图治,使得江山一统,国力日盛。经过几次毁灭性的打击,以元惠宗妥欢帖睦尔为首的元朝残余势力,退缩到大漠深处不敢轻举妄动,明王朝出现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百业兴旺,社会繁荣的景况。岂料,到了洪武二十年前后,盘踞河右地区祁连山麓南北一带的元朝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虎视鹰窥,扰乱河西,觊觎河湟,屡屡兴叛,西北不靖。一时间,西北地区狼烟复起,边关告急。
这一日,边关六百里加急报至南京,太祖皇帝闻报震怒,心想:“朕好不容易平定辽东,巩固北疆,太平的日子没过上几天,河西鞑靼怎么就不知好歹,兴兵作乱,硬是与朕的大明王朝作对?”连忙传旨文武百官在奉天殿汇齐,商议御敌之策。而他自己也离开后宫,乘上龙辇,前呼后拥地来到奉天殿。
此刻,朝中文武百官已接到旨意,急匆匆赶到紫禁城奉天殿,按部就班,肃立两旁。皇上驾到,文武百官手持笏板,伏身于地,山呼万岁。
朱元璋端坐紫檀雕龙御座,急切言道:“众卿家,今接边关邸报,西北元朝残余趁我平定辽东之际,屡屡兴叛,扰我州府,大有蔓延之势。想我赫赫天朝,岂能容忍鞑靼余孽恣意妄为!哪位爱卿愿为朕分忧,挂印前往御敌,平定河西叛众?” 岂料,朱元璋连问了几遍,武班之中那些将领一个个垂首呆立,竟无一人主动应承,整个奉天殿内鸦雀无声。
“这……真是时过境迁,雄风不在啊。”太祖环觑众臣,不觉双眉紧蹙,暗自神伤:“唉,想我大明开国之时,战鄱阳大败陈友谅,克平江剪灭张士诚,迫降方国珍,征剿陈友定,江南甫定。金陵城誓师北伐,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一举推翻元朝,驱逐鞑靼,统一江山,何等的了得。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沐英……这些随朕举义的将领,个个出身入死,以身许国,名垂青史。唉,如今这些元戎宿将都先朕而去,面对元朝余孽的叛乱,朝中竟连一个统兵御敌的人都没有,这叫朕如何是好啊!” 面对外患内忧,这位马背上出身的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生平第一次感到那样的无助和焦忧。
朱元璋不失严威地朝殿内的文武百官投去期望的一瞥,但他很快就失望地发现,这些平素一呼百应、阿谀奉承的朝臣们依然沉默不语,噤若寒蝉。他耷着长脸正要发作,倏地听到殿外传来洪钟般一声疾呼:“陛下,微臣愿意统兵前往西北边陲,替陛下分忧!” 说着,一员大将燕颔虎颈,身披甲胄,盔明甲亮地走进金殿,伏身跪在品级阶下。
“凉国公蓝玉?”朱元璋先是一怔,继而舒眉展眼,面露喜色,欣慰地说:“朕真是急昏了头,把个元朝余孽的克星都给忘记了。蓝爱卿啊,非是朕忘记了你,只是你刚从塞北班师回朝,不知身体能否熬得住西北的风沙与苦寒?” 其实,朝廷用人之际,朱元璋岂能忘了朝中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开国勋臣凉国公蓝玉?只是最近风闻蓝玉恃功自傲,涉嫌贪墨,做出许多龌龊的事来。言官们为此还不断地上折子弹劾,要求罢黜蓝玉的国公爵位,交三司审察。只是由于证据不全,他考虑再三,只好将这些折子暂时留中,压下了蓝玉的案子。他万万没有想到,在此危难时刻,蓝玉竟置流言蜚语于不顾,果敢地站出来替朝廷分忧,真是难能可贵啊!他纠结地望着蓝玉,心中充斥着矛盾和踌躇,久久难以决断。
“陛下,匪患猖獗,河右危急。我等既受皇恩,当思精忠报国,区区风沙与苦寒又算得了什么!”凉国公蓝玉理理甲页,手持笏板,朗声说道:“我久历北方战事,熟知边情,此次出征,必将擒拿贼酋,凯旋而还!” “陛下,难得凉国公一片赤诚,您就放心地让他执掌帅印,统兵西征去吧。”丞相李善长看出了太祖的心思,便直言相劝。
“是啊万岁,有凉国公出征河右,西北边陲可平矣。”众臣也随声附和,以掩饰刚才的尴尬。
“那好,就依众臣。”太祖微微一笑,收起长脸,凝神静气地说:“凉国公听封:朕封你为征虏大将军,统甘、凉精兵二十万,战将十数员,于三日内兵发河西,平息元朝余孽!” “微臣领命!”蓝玉叩谢朱元璋,下殿去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