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929231
  • 作      者:
    屠呦呦等口述
  • 出 版 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黎润红,籍贯江西黎川。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1年在北京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医学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越南战争期间疟疾问题困扰越南军民,也影响到临近我国的部分地区以及抗美援越的人员。在越南方面的请求下,中国政府决定组织力量研制新的抗疟药物。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这项工作,时称“523”任务。在“523”任务中,全国大协作,多单位、数百人参与,从传统医药里寻找抗疟药物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1969年,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小组负责人,参加了从传统中药里寻找抗疟药物的研究工作,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后终于首先获得了具有100%鼠疟抑制率的青蒿粗提物。其后,北京、山东、云南、上海、广东、广西、四川以及军队系统的医学科研人员都参与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工作,并终于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对抗药性疟疾有效的新药物。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作者对组织和参与“523”任务的多位当事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获取了大量的口述资料,以及丰富的原始文字资料和相关文献。作者在这些口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原始文字资料和相关文献,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523”任务和青蒿素研究的历史。
  我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国本土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国际科学界的赞誉,而且也彰显了中国科学界对人类健康福祉的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
  第一个卫生防化团/瞿逢伊口述 采访时间:2010年8月3日 采访地点:上海市中原路瞿逢伊家中① 黎:瞿教授您好,请问您第一次去越南是什么时候? 瞿:我于1965年参加我国卫生防化工作团,该团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总参谋部联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起组织的。
  当时根据中方与越南总理范文同之间的约定,由中国组织部队医务人员赴越南战地工作一年。赴越卫生防化团的准备工作、过程等情况都比较复杂,团长刘景尧,原第三军医大学的训练部长。他是华东渡江战役一级战斗英雄,军事博物馆有他的照片。我们一起于1965年8月11日到河内,之后熟悉情况大概有一个月。一边听介绍战地情况的报告,一边练习夜间负重行军、打枪、用匕首之类的,有不少体力不行的人就回国了。当时刘景尧因为有胃病,便换了二军医大的王常文接替,他是我们学校卫勤教研室的教员。
  黎:当时还有哪些人一起去? 瞿:我们当时一共去了13个人,其中第二军医大学3人,有一个是传染科的医生周明行,第四军医大学2人。赴越南后,卫生防化工作团除中方团员13人外,越方选派对口专业人员13人(实到11人)陪同工作。我们于1965年10月14日晚从越南和平省出发,最初3天坐卡车在森林便道缓慢行进,达到边境又休息了2天。10月29日清晨进入山区小道(即胡志明小道),武装负重步行,经老挝(沙湾拿吉省、沙拉湾省、阿速坡省),11月23日进人越南昆嵩省西原战场①司令部,1966年4月1日中越双方人员全部沿原路北返,5月8日清晨抵达河内。
  我们亲历战地,耳闻目睹,前线指战员不仅行军作战非常艰苦,还深受伤病缺医少药的困扰。在战地常见病中,疟疾占首位,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据报告,广南、岘港等平原地区部队每天疟疾发病率为2.8%,在昆嵩等山区为12.28%,发病人员均需休息。医院中疟疾占病员总数的81%。疟疾病例中恶性疟发作甚多,其死亡率达60%~70%。在前线行军作战过程中,疟疾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防治疟疾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接受“523”任务是因为我在越南有实际体验。回来的路上我也曾感染疟疾,有几次是担架抬着行军的,回到河内我的体重降了10公斤(千克)。
  我们是第一批到越南南方去的。我们到南方去都是秘密的,越方派了一些警卫战士保护我们,路上由交通员带领我们走。一个交通员带我们走一段,然后交给另一位交通员,每一位交通员只对自己负责的一段路程熟悉。到了一个地方想坐下来吃饭,可能马上就有飞机来轰炸。我们差不多有半年在森林里面睡吊床,越南的警卫战士不能随我们进交通站休息,他们是很辛苦的。我们回来之后就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有卫生勤务方面的,有防化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是防治疟疾问题。在这次任务中,我带回很多标本,后来都放在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标本室。当时我的业务报告都在军科院做过,做完之后都交给他们了,调查报告我们都没有对外发表。但是我自己有些笔记等材料由总后卫生部保密室寄给我留存。
  我们回来之后把标本、文字材料都留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把东西交了之后立即回到上海,当时昆虫的标本以及文字总结就是我做的。我们是1965年8月到达河内的,1966年大概也是8月份回来的,整整一年。军事医学科学院材料解密之后,有些人需要研究其中的一些标本,还因不知道那些标本的来源写信来问我,后来有些虻类材料被研究发表。
  ……
展开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1章 战争与疾病
第一个卫生防化团/瞿逢伊口述
千里送药/田辛、宁殿玺口述

第2章 “523”任务
“523”会议筹划与开展/吴滋霖口述
边疆战疟与“523”任务/傅良书口述
“523”任务的管理工作/张剑方口述
“523”工作的经验、教训和意义/陈海峰口述

第3章 “523”任务各研究小组的工作
从化学合成药专业组看“523”任务/施凛荣口述
针灸治疟转向闹型治疟救治/里过桥口述
制药厂参与抗虐药的研发/孙观和口述
防疟3号片的研发与“523”任务/瞿逢伊口述
寄生虫病研究所参加“523”任务/陈昌、郑贤有夫妇口述

第4章 青蒿素的发现
青蒿抗虐作用的再发现过程/余亚纲、顾国明口述
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口述
北京中药所开展的青蒿素药理工作/叶祖光口述
黄蒿素的发现——云南药理所的工作/黄衡、罗泽渊夫妇口述
黄花蒿素的发现——山东省的工作/田樱口述

第5章 青蒿素的结构测定、临床及其他工作
青蒿素的结构测定工作/吴照话、吴毓林口述
北京中药所做的青蒿素的结构测定及其他工作/倪慕云口述
我所了解的青蒿素的研发相关情况/李泽琳口述
黄蒿素首次对恶性虐的有效治疗
云南药物所的首次临床验证访谈/陆伟东口述
明确黄蒿素对恶性疟的良好效果/李国桥口述
青蒿素含量的测定/曾美怡口述

第6章 部分青蒿素衍生物及其复方研发工作
青蒿素到蒿甲醚/李英口述
青松琥脂的研发/刘旭口述
复方蒿甲醚的研发/宁殿玺口述

第7章 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及其国际化
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张逵口述
艰难的合作之路/李泽琳口述
复方蒿甲醚走出国门/焦岫卿口述

附录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