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与碳循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791728
  • 作      者:
    李铁刚,熊志方,翟滨著
  • 出 版 社 :
    海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与碳循环》共分11章,第1章重点总结了海洋硅藻与碳、硅循环的关联,海洋硅藻研究中运用的微体古生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以及硅藻席沉积的时空分布、形成机制及研究现状等;第2章简要介绍了东菲律宾海的海底地形地貌、构造环境、洋流体系和水文、气象等区域地质和海洋背景;第3章首先介绍了本专著的研究材料和方法,其中重点讨论了海洋沉积物中硅藻的提纯方法和ICP.OES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技术;第4章勾勒了东菲律宾海硅藻席沉积的时空分布;第5章运用微体古生物学方法确定了成席硅藻的种类以及非成席硅藻的群落组成,并由此讨论了其指示的古海洋环境信息;第6章利用黏土矿物组成以及提纯的E.rex硅同位素确定了E.rex勃发所需营养物硅的来源和利用状况;第7章通过生源组分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查明了硅藻席沉积期的古生产力面貌;第8章利用氧化还原指示元素、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示综了硅藻席沉积期的氧化还原环境并讨论了大型硅藻与海洋纹层沉积物保存的关系;第9章指出海洋大型硅藻在冰期大气二氧化碳封存中扮演重要作用;第10章在结合研究区硅藻席资料的基础上试图总结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的形成机制和沉积模式;第11章是对本专著研究成果的高度总结。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海洋硅藻与碳、硅循环
1.2.1 海洋硅藻与碳循环
1.2.2 海洋硅藻与硅循环
1.3 海洋硅藻微体古生物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1.3.1 微体古生物学
1.3.2 同位素地球化学
1.3.2.1 硅藻壳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3.2.2 硅藻稳定同位素的分馏原理
1.3.2.3 硅藻δ13C:评估pCO2-atm和海洋初级生产力
1.3.2.4 硅藻δ15N:指示硝酸盐利用程度
1.3.2.5 硅藻δ30Si:示踪硅酸利用程度
1.3.2.6 硅藻δ18O:记录海表温度与海水氧同位素
1.4 硅藻席
1.4.1 成席硅藻
1.4.2 硅藻席沉积的时空分布
1.4.3 硅藻席沉积的形成机制
1.4.3.1 秋季倾泻
1.4.3.2 锋面作用
1.5 硅藻席沉积的研究现状
1.5.1 海洋沉积物中发现的硅藻席
1.5.1.1 开放大洋
1.5.1.2 半封闭大洋
1.5.2 现代大洋发现的成席硅藻群
1.6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目的

第2章 东菲律宾海地质与海洋背景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1 地理位置
2.1.2 海底地形
2.1.3 构造背景
2.1.4 沉积物特征
2.2 研究区海洋背景
2.2.1 水文状况
2.2.2 洋流格局
2.2.3 气象特征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海洋沉积物中硅藻的提纯
3.2.1 实验部分
3.2.1.1 主要仪器设备
3.2.1.2 样品与主要化学试剂
3.2.1.3 实验流程
3.2.1.4 硅藻纯度(相对含量)半定量估算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物理分离效果的评估
3.2.2.2 物理分离过程对硅藻碳同位素的影响
3.2.2.3 化学纯化效果的评价
3.2.2.4 硅藻提纯方法的意义
3.3 湿碱消解——ICP-OES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生物硅
3.3.1 实验部分
3.3.1.1 仪器及工作条件
3.3.1.2 样品、试剂与标准溶液
3.3.1.3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分析谱线的选择
3.3.2.2 高频输出功率(RF)与观测高度
3.3.2.3 检出限
3.3.2.4 准确度与精密度
3.3.2.5 样品分析结果
3.4 其他分析方法
3.4.1 AMS14C测年
3.4.2 硅藻鉴定统计
3.4.3 黏土矿物
3.4.4 硅藻(E.rex)硅同位素(δ30siE.rex)
3.4.5 碳酸钙和硫组分
3.4.6 总有机碳与总氮
3.4.7 主、微量与稀土元素
3.4.8 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py)
3.4.9 总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与硅藻(E.rex)碳同位素(δ13CE.rex)
3.5 小结

第4章 东菲律宾海硅藻席沉积的时空分布
4.1 硅藻席沉积年代
4.1.1 总沉积年代
4.1.2 WPD-03孔的年代框架
4.2 硅藻席空间分布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硅藻席沉积期的群落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
5.1 成席硅藻种类及特征
5.2 非成席硅藻种属及垂向分布
5.2.1 WPD-03孔硅藻种属组成
5.2.2 WPD-12孔硅藻种属组成
5.2.3 主要硅藻属种介绍
5.3 古环境意义
5.3.1 WPD-03孔
5.3.1.1 主成分分析
5.3.1.2 Q型因子分析
5.3.2 WPD-12孔
5.3.2.1 主成分分析
5.3.2.2 Q型因子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营养物硅的来源及利用状况
6.1 黏土矿物
6.2 E.rex硅同位素[δ30SiE.rex(>154μm)]
6.3 营养物硅的来源
6.3.1 营养物硅的潜在来源
6.3.2 黏土矿物证据
6.3.2.1 黏土矿物的成因与来源
6.3.2.2 黏土矿物组成指示的亚洲风尘输入强度
6.3.2.3 为何DC沉积期未发生E.rex的大规模勃发?
6.3.3 δ30SiE.rex(>154μm)证据
6.3.3.1 生物硅同位素分馏因子
6.3.3.2 营养物硅来源判别模型的构建
6.3.3.3 营养物硅来源的判别
6.4 营养物硅的利用程度
6.5 小结

第7章 硅藻席沉积期的生产力状况
7.1 生源组分
7.2 δ613Corg与E.rex碳同位素(δ13CE.rex)
7.3 古生产力
7.4 生产力估算
7.4.1 埋藏生产力与初级生产力
7.4.2 有机碳雨率与输出生产力
7.5 对pCO2-atm冰期旋回驱动机制的启示
7.6 小结

第8章 硅藻席沉积期的氧化还原环境
8.1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8.1.1 主、微量元素
8.1.1.1 主、微量元素变化
8.1.1.2 因子分析
8.1.1.3 正交元素剖面
8.1.2 稀土元素
8.1.2.1 RFE组成:岩心内部及岩心之间的对比
8.1.2.2 REE的潜在搬运相
8.1.3 硫组分和黄铁矿硫同位素
8.2 岩屑输入
8.3 氧化还原沉积环境
8.3.1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Mo、Cd和Zn)
8.3.2 锰(Mn)
8.3.3 硫化物形成或相关元素(V、Cu、Co、Ni和Zn)
8.3.4 Ce异常与Eu异常
8.3.4.1 Ce异常与氧化还原条件
8.3.4.2 Eu异常与氧化还原条件
8.3.5 C-S-Fe系统与黄铁矿δ34S
8.3.6 硅藻席沉积期底层水缺氧吗?
8.4 浓集峰:沉积或者成岩?
8.4.1 正交元素剖面
8.4.2 Ce异常与Eu异常
8.5 硅藻席还原沉积环境的致因
8.6 大型硅藻与海洋纹层沉积物的形成
8.7 小结

第9章 海洋大型硅藻在末次盛冰期大气二氧化碳封存中的作用
9.1 硅藻席有机质的来源
9.2 不同类型有机碳同位素的对比
9.3 粒径控制δ13CE.rex的潜在过程
9.4 LGM东菲律宾海的pCO2-sw变化
9.5 LGM东菲律宾海pCO2-sw变化的气候-海洋控制
9.6 海洋硅循环在LGMpCO2-sw降低中的角色
9.7 小结

第10章 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的形成机制与沉积模式
10.1 秋季倾泻或者锋面作用?
10.2 聚焦营养物
10.3 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的沉积模式
10.4 小结

第11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