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文化丛书:图说南粤历史》:
红色抗日武装 东江纵队
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的一段时问内,主要战场集中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厦门失陷后,华南地区也成为主战场之一。日军登陆大亚湾后,东江下游地区逐步沦陷。
在广东活动的中国共产党迅速投入到抗日战争中,积极组建抗日武装,在东江流域成立了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1939年初,介于国共合作的需要,这两支武装队伍分别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4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和第4纵队直辖第2大队。9月,这两支武装队伍对再度登陆的大亚湾日军进行伏击,收复了部分失地。
国民党对中共游击队伍的发展壮大采取打压策略。1940年3月,这两支队伍受到国民党围攻,不得不向海陆丰转移,途中再次遭到围堵,最终只有100余人突围。两支部队被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第5大队,并建立了大岭山和羊台山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抗日游击队特派武工队潜入港九,开展城市游击战。
1943年11月,游击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战斗,跳出了日军包围圈,粉碎了日军占据广九铁路的企图,游击队伍发展壮大到3000多人。12月2日,游击队被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为曾生,政治委员为林平。东江纵队又分1个主力大队、5个地方大队和1个护航大队。东江纵队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游击战,其中护航大队在大鹏湾俘获日军武装运输船3艘,东江纵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粤北展开游击行动,解放过清远县城;东江纵队还相继开辟了江北抗日根据地、五岭抗日根据地等敌后战场。
东江纵队从一支小游击队逐步发展成为华南抗日战场上的主力部队,与华南地区抗日部队相互协作,先后经历大小战斗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6000余人,部队发展到1.1万余人,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据地。1945年,朱德在《论解放区战场》报告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等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营救过梅兰芳、茅盾、何香凝等数百位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1944年2月11日,中美联合空军飞行指挥员兼教官克尔中尉在与日空军激战中负伤跳伞,落在香港新界,东江纵队奉命营救出了克尔。
五星红旗飘扬广东解放
1946年,由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全面爆发,广东地区的人民武装力量也遭到国民党“清剿”。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中共广东省委和人民军队与以宋子文为主的国民党广东政府对抗,多次击退敌人的“清剿”攻势。
1947年7月,解放战争形势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下,全国战场形势明显转变。为了适应广东解放事业的发展,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琼崖纵队等游击部队也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广东转入全面进攻的阶段。
此时的广东已经成为国民党最后的重要基地,在人民解放军冲破长江防线后,国民党政府仓皇迁至“新都”广州,妄图集结残余兵力做最后的挣扎与抵抗。
1949年9月,叶剑英在赣州召开作战会议,制定了解放广东的作战计划,得到毛泽东的批准,并于9月24日、25日解放“岭南第一关”的所在地南雄县和始兴县,撕开了国民党粤北地区的防线。9月27日,梅州全境解放。10月2日,解放军正式拉开广东战役的序幕。10月14日,广州地区迎来了真正解放。15日清晨,东亚酒店升起广州第一面五星红旗(今收藏于广东历史博物馆)。
广州解放后,解放军分路追剿四散逃窜的国民党残余部队。伴随着解放军的追击行动,广东各地区人民和当地武装纷纷响应,部分国民党部队也相继投降或起义投身革命。10月15日博罗、惠州解放,17日汕尾解放,18日肇庆和平解放,22日江门解放,24日汕头解放。除南澳岛(1950年2月23日解放)外,粤东地区全境解放。11月1日,中山解放。12月19日,雷州半岛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失去广东大陆最后的一个重要据点。粤北山区的连阳地区(今连州市),是解放广东的收尾之作。至12月24日,历时20多天的连阳战役的胜利,标志着除海南岛(1950年5月1日解放)及一些小岛外,广东全省解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