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黄琴等学者把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传播者局限于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然而,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并不可能完全掌握其民族所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传播者很大一部分是普通的少数民族群众,有的甚至是文盲。而陈子丹和黄志洪都认为用固定语言传下来的才是口述档案,此定义过于狭隘。另外,黄志洪还将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范围局限于民间文化遗存,过于狭窄。
参照以上学者的观点,综合口述档案和少数民族档案两个概念,并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是为了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或记录、核实重大历史事件等的需要,对掌握或熟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当事人、重大历史事件参与者或知情者、重要历史人物等进行有计划的采访,并经采集者以标准方法采集形成的各种文字、录音、录像以及数字化等形式的、内容完整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口述史料。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或记录、核实重大历史事件等。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不是自然形成或转化来的,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采访等方式形成的。
第二,采访对象是“掌握或熟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当事人、重大历史事件参与者或知情者、重要历史人物”,可以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掌握者或熟悉者,也可以是某个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者、历史名人,还可以是少数民族的民族土司、长老、毕摩、巫师、和尚等等。
第三,“有计划的采访”是指我们的采访不是随意进行的。在采访之前要做好如确定采访的主题、搜集与访谈内容相关的资料、了解受访者详细情况、拟订访谈大纲、准备采访设备、约定访谈的地点和时间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第四,“以标准方法采集”是指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采集范围、内容、整理、鉴定、建立档案等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使档案的采集工作秩序化,提高归档质量。
第五,访谈收集到的口述史料要经过整理后才能作为档案保存。访谈结束后,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整理采访资料不是采访者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随意修改和加工,而是要忠实于文字、录音、录像等原始记录,把受访者所说的话逐字逐句地誊写下来,包括受访者的动作、表情和神态等,在整理好的文本上要尽可能地反映出受访者口述时的情境。如果采访者对访谈的内容有疑问,还必须再访问其他人或查阅其他文献资料查证补充,把其作为录音稿的附稿与录音稿装订在一起。
第六,强调“内容完整的口述史料”才是云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一份完整的口述史料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计划、主题、提纲;二是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三是采访过程中形成的录音、录像和照片等资料;四是访谈文稿;五是访谈双方签署的相关文件,包括访谈内容的公开期限和范围、口述资料的权属等内容;六是对于有疑问之处,经采集者查实或经证实的,需要有相应的材料或说明。另外,许多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都有异文,如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就搜集到42份,收集到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就有数十种之多,在采集这类档案时,要尽可能地收集完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