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治疗】
鼻咽癌多属低分化鳞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淋巴道转移。鼻咽部又深居头颅中央,毗邻重要器官,血管和神经丰富,单纯手术难以根治,然而对放射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原发灶及颈淋巴结又容易包括在靶区内,故迄今为止放射治疗为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一)放射治疗
1. 放射治疗技术 鼻咽癌放射治疗以外照射为主,可配合应用后装治疗。目前,外照射以常规放射治疗为多数,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已开展了适形调强(IMRT)放射治疗。
(1)体位固定:为使患者在照射期间体位重复性好,摆位精确度高,常采用仰卧位,头垫定型枕,热塑膜固定。
(2)照射范围:鼻咽原发灶包括全鼻咽腔、鼻腔及上颌窦后1/3、翼腭窝、咽旁间隙,后组筛窦,颅底及蝶骨体、枕骨体及海绵窦区。颈部需做全颈预防或治疗性照射。
(3)常用照射野:常用照射野以面颈联合野、耳前野及颈部切线野为主野,酌情选用面前野、耳后野、颅底野,鼻前野及颈侧小野等。
1)面颈联合野:面颈联合野即相对的两个侧野,上界为颅底线上1.0~1.5cm,适合于无颅底侵犯者,若患者有明显头痛,或脑神经麻痹,影像学显示颅底骨质破坏,则上
界应提高到颅底线上1.5~2.5cm,或参照CT及MRI做相应提高,但高出颅底线上3cm,放射性脑病发生率明显增高。下界一般平环甲膜,或视颈部转移淋巴结位置而定,尽量将上颈淋巴结包括在内。前界为外眦后1.5~2.0cm,包括上颌窦后壁、鼻腔后部,若鼻腔受累可前移至耳前8cm 或开放。后界应包括斜方肌前缘,向上到外耳孔水平应挡铅保护鼓膜、中耳及后方的脑组织。面颈联合野为鼻咽癌放射治疗的主野,照射时患者取仰卧位,头垫定型枕,水平对穿照射,如图5-1所示。
2)耳颞部前野:上界和前界同面颈联合野,下界应包括1/2口咽,为鼻唇沟中点与耳垂下1~2cm 连线。后界为外耳孔后缘,当颈动脉鞘区侵犯时可外放至外耳孔后缘0.5~1.5cm,为减少脑受量,应向鼻侧打5°~7°角,如图5-2所示。
3)颈部切线野:根据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及病理分化程度的不同,可以有全颈前切线野、全颈后切线野、下颈锁骨上下区前切线野。全颈前切线野: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上1cm 与耳垂的连线,下界根据需要可为锁骨上缘、锁骨下缘或锁骨下缘下2~3cm,外界为锁骨内端肱骨头内缘,野内体中线处挡2.5~3.0cm 宽铅块保护脊髓(未分化癌或锁上有转移者只挡喉以上的脊髓段);全颈后切线野:下界、外界及中间挡铅与全颈前切线野相同,上界为枕骨粗隆与外耳孔连线;下颈锁骨上下区前切线野:下界、外界及中间挡铅与全颈前切线野相耳鼻咽喉口腔科恶性肿瘤非手术治疗同,上界与面颈联合野共线,如图5-3所示。
4)耳后野:耳后野上界平耳前野或低1cm,下界平耳前野下界,前界平耳根,后界至发迹缘,常用野大小为5cm×7cm。最好取仰卧,定型枕固定,使原发灶射野与下颈锁上切线野在同一体位照射,原发灶野应口含瓶压舌、眼部挡铅,切线野应挡喉、避脊髓。
常规放射治疗的局限性:①高剂量照射体积过大;②靶区内剂量分布不甚均匀;③靶区剂量难以提高而影响局部控制率;④相邻野间的衔接处有剂量重叠或脱漏;⑤正常组织及重要器官受量过高;⑥早、晚期组织反应明显。
2. 三维适形调强(IMRT)放射治疗 调强放射治疗是精确放射治疗的一种,其优点是可以改变靶区内剂量场的强度分布,实现照射野的形状和靶区的实际形状高度一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放射治疗增益比,即最大限度地使照射剂量集中于肿瘤区,最大可能地保护正常组织和要害器官少受或免受照射,进而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调强放射治疗中的常用概念:①肿瘤体积(GTV):通过影像和临床检查可见的肿瘤(或术后的瘤床);②临床靶体积(CTV):GTV+潜在的肿瘤浸润组织或亚临床灶;③计划靶体积(PTV):CTV+由摆位误差和GTV/CTV 生理运动所增加的外放边界;④ 内靶体积(ITV):CTV+考虑器官运动引起的CTV 内边界位置变化。IMRT在鼻咽癌中的适用范围:①能应用于绝大多数鼻咽癌病例;②以初治者获益最大;③常规照射后肿瘤残存及局部复发者,应用IMRT提高局部治愈可能性、降低晚期损伤发生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