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乡土盐沼植物及其生态恢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876745
  • 作      者:
    何斌源[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华南海陆过渡带生态恢复系列:乡土盐沼植物及其生态恢复》就盐沼恢复工程中的工程措施、恢复过程、管理经验等进行总结分析,期望对我国滨海湿地生态恢复工作有所贡献。
  《华南海陆过渡带生态恢复系列:乡土盐沼植物及其生态恢复》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盐沼湿地及其科学研究概述,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概况,北仑河口保护区盐沼湿地生物多样生态恢复的目标与规划,北仑河口保护区盐沼湿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实施,盐沼生态恢复效果及评估,盐沼生态恢复对策总结。
展开
内容介绍
  《华南海陆过渡带生态恢复系列:乡土盐沼植物及其生态恢复》是生态修复实践者为保障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求而撰写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华南海陆过渡带生态恢复系列:乡土盐沼植物及其生态恢复》记录了作者们(包括何斌源、潘良浩、王欣、范航清)对盐沼湿地概念、结构和生态功能及其已有修复技术的理解和阐述,以及对盐沼植物适应性结构、生理特征和利用的细致梳理。在对3年多开展中越边境北仑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的工作总结与思考中,应对华南潮汐环境,作者们提炼出宜草滩涂高程、草种选择、种植方式、抚育管理以及盐沼草与红树等一系列技术,并提出一种有效突破红树造林技术瓶颈的“盐沼草-红树林协同生态修复模式”。对北仑河口盐沼生态恢复工程的监测与效果评价,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华南海陆过渡带生态恢复系列:乡土盐沼植物及其生态恢复》是迄今为止有关华南第一本关于滨海盐沼湿地生态恢复方面的较系统全面、通俗易懂和实用的著作,不仅为滨海湿地修复工作者提供技术借鉴,也为滨海生态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样为海洋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盐沼湿地及其科学研究概述
1.1 湿地的定义和类型
1.1.1 湿地的定义
1.1.2 湿地的类型
1.2 盐沼湿地的定义和类型划分
1.2.1 盐沼湿地的定义
1.2.2 盐沼湿地的类型
1.3 盐沼湿地的结构、生态功能和直接利用
1.3.1 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
1.3.2 盐沼湿地生态功能
1.3.3 盐沼直接经济利用
1.4 盐沼植物的适应性
1.4.1 缺氧症的适应性结构和功能
1.4.2 盐渍适应性结构和生理特征
1.5 盐沼植物种类多样性与分布
1.5.1 世界盐沼植被类型组成及分布
1.5.2 中国的盐沼植物
1.5.3 广西的盐沼植物
1.6 盐沼植被恢复技术概述
1.6.1 盐沼植物繁殖方式
1.6.2 盐沼植物种植技术概述

第二章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区域构成分布
2.2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
2.3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
2.3.1 海洋高等植物资源
2.3.2 海洋动物资源
2.3.3 陆地动物资源
2.4 北仑河口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因素

第三章 北仑河口保护区盐沼湿地生物多样生态恢复的目标与规划
3.1 北仑河口生态现状
3.2 北仑河口保护区的相关规划
3.3 生物多样性恢复目标
3.4 盐沼生态恢复工程的生态学基础
3.4.1 红树林与盐沼草的生态位重叠
3.4.2 红树林与盐沼草的生态功能互补
3.5 防城港市的天然盐沼湿地与植被
3.5.1 盐沼湿地分布
3.5.2 盐沼植物多样性
3.5.3 盐沼群落类型及其特征

第四章 北仑河口保护区盐沼湿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实施
4.1 适宜生境构建
4.1.1 滩涂适宜的自然条件
4.1.2 提高滩涂高程形成宜林地
4.2 恢复草种筛选
4.2.1 移植试验用盐沼种类及种源地介绍
4.2.2 高程梯度筛选试验设计及其结果
4.3 移植技术
4.3.1 移植季节和时间
4.3.2 种苗和种源及带土草块规格
4.3.3 种植及补植
4.3.4 生长素及肥料的使用
4.4 管护技术
4.5 树-草配置试验
4.6 盐沼生态恢复效果监测
4.6.1 生态监测站位分布
4.6.2 沉积物监测方法
4.6.3 盐沼植物监测方法
4.6.4 盐沼大型底栖动物监测方法

第五章 盐沼生态恢复效果及评估
5.1 北仑河口盐沼生态恢复的参照系设定
5.1.1 参照系的区域选定
5.1.2 参照系的沉积物理化参数
5.1.3 参照系的盐沼植物群落参数
5.1.4 参照系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
5.2 沉积物理化因子变化
5.2.1 竹山恢复区沉积状况变化
5.2.2 竹山盐沼草恢复区沉积物理化因子变化
5.3 盐沼植物生长、存活及原因分析
5.3.1 茳芏的生长变化动态及其与参照系的对比
5.3.2 海雀稗的生长变化动态及其与参照系的对比
5.3.3 短叶茳芏的生长变化动态
5.3.4 南水葱的生长变化动态
5.4 盐沼生态恢复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动态
5.4.1 盐沼生态恢复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
5.4.2 茳芏生态恢复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
5.4.3 海雀稗生态恢复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变化
5.5 树-草配置混种效果监测
5.5.1 桐花树-盐沼草混种的植物生长状况
5.5.2 白骨壤-盐沼草混种的植物生长状况
5.6 结论

第六章 盐沼生态恢复对策总结
6.1 技术总结
6.1.1 完善盐沼宜草生境的海洋学指标体系
6.1.2 集成创新人工建造海洋高等植物适宜生境的技术体系
6.1.3 创新发展适合特定物种的盐沼草生态恢复技术
6.1.4 盐沼草-红树林协同生态修复系统可有效突破红树造林技术瓶颈
6.2 管理总结
6.2.1 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保护与维护机制
6.2.2 理性决策盐沼恢复应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6.2.3 发展茳芏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盐沼草人工种植及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 防城港市盐沼大型底栖动物名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