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汪群散文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7108979
  • 作      者:
    汪群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汪群散文选》,是汪群继《新竹声声》、《清泉淙淙》、《山风徐徐》、《滴水映日》、《流远韵长》和《羊君笔谈》之后的第7部作品集。散文集共分《田野牧歌》、《文心韵致》、《翠峦风清》和《情暖山水》四个篇章。第一篇章均是当年田野生活的一些片段和质朴感悟,对一段下放农村生活的甜蜜回忆,也是一种热爱生活、激发热情的原动力。第二篇章是以你、我普通人的观察与思考,体现责任使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相融。第三篇章以家乡的生态美,多视角多侧面呈现“居者”幸福富裕美丽的新生活,新思想,新觉悟,新行为。第四篇章是作者自己对祖国和家乡山水的一种眷恋,一种爱惜,一种向往。
展开
精彩书摘
  《汪群散文选》:
  脱粒变奏曲 早些年的兴修水利和“田成方路成行”,也使得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提速。这里说的“脱粒”,是指稻谷、大小麦之类的农作物成熟收割时的脱粒,我把不同时期的脱粒工具大约分为四个阶段:五六十年代的“掼稻桶”;七十年代初的“脚踏打稻机”;七八十年代的“电动打稻机”;九十年代之后逐渐用上的现代化的“大型收割机”。
  近些年来,一年中总会有些日子往乡下跑,田野里无论是小麦或是水稻,只要进入了成熟的时刻,映入眼帘的是全新的景象:奔走于田地里的大型收割机轰鸣作响,穿梭自如,很少见有成群结队的人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收割机上只有几个人,一眨眼的功夫,几丘田块便剩下整齐的稻脚根和脱粒后匍于地上的稻草杆,田头只见已装满谷粒的一只只麻袋,只待装运去晒谷场翻晒了。农家,特别是种粮大户用上了这种新型的收割机,可见是省心省力又省时,农民感受到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实效和实惠。
  五六十年代的“掼稻桶”,是农民叫做脱粒稻谷的一种农活名称。其脱粒工具,当地人又叫做“稻桶”。那么,“稻桶”怎么可以“掼”呢?其实这种早期的脱粒工具,完全靠人的双手和体力去把稻谷脱粒下来。这种称谓的稻桶,是用杉木制成的,它既没有其它木材的沉重,有防吸水功能,便于在田头轻盈拖动,农民优先选其之。这种稻桶,是上面体积大下面体积小的倒四方型结构,用杉木板块将其拼装起来,很结实,四只角还配有需四个人可以抬动的“耳朵”。在稻桶一侧,这里也可称其为背部,用毛竹蔑编织的帘子灵活插入遮挡,不使“掼落”的稻谷飞出稻桶。掼稻时,用双手捧住收割下来的稻穗使劲往稻桶的边沿掼,“嘭嘭”很有节奏的起伏声,谷粒受到碰撞便震落下来。这种脱粒方法较原始,但用这种方法脱粒的稻谷又十分干净。这种稻桶比较笨重占据面积,进入农闲时将它清洗干净,搁在队里的仓库或农家的屋里,一般都会将其利用盛放粮食作物或种子。
  七十年代初的“脚踏打稻机”,对于“掼稻桶”来说已是先进一步了。它毕竟不完全靠繁重的蛮力,减轻了人的体力消耗,但人工机械的脱粒让原来的“手掼”变为“脚踩”,要有足够持久的腿力和耐力。
  这种脚踏打稻机,是国家早期扶持发展的农业机械厂生产,可谓称之“半机械”,因为不用电力,靠脚踏转动带铁钉的滚筒脱粒,在水田里劳作也比较安全。
  但还得靠人的双手捧住稻穗,在紧紧握住不放的同时,需轻轻放入旋转的滚筒,随着脚踏声的“咕哒咕哒”,发出稻谷脱粒时那种“哗啦哗啦”的悦耳声响。
  脱粒时如果操之过急、受力过快,还会导致由于双脚站立不稳,会把人卷入的危险。当然,农民都懂得正确的操作方法又十分小心,也很少出现这样的危险现象。这样的半机械脱粒,也有了明显的男女分工,女的专门割稻,男的专门脚踏脱粒或挑谷担,但队里也有“身大力不亏”的女人,会担当起一般属男人干的重力活。脚踏打稻机有个缺陷是,脱粒的人是站在机子面前的木板上的,有时上去脱粒的有二三人,人的分量重了会把踩踏的木板深深陷入泥淖里,如果把打稻机移动一下位置,社员们本已气喘吁吁,还要全员出大气力把它抬起来,人的体力消耗也随之增大。
  七八十年代的“电动打稻机”,不需要用脚踏了,体力强度已大大减弱,人们也为之欣喜。它的原理与“脚踏”一样,前者是人工脚踏,让滚筒旋转,后者是电动旋转的速度很快,更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导致把人卷入的严重后果。电动脱粒,由于其转速较快,脱粒时“嗉嗉嗉嗉”的节奏声响轻快而悠扬。在轻松的脱粒中,往往会把禾叶连同稻谷一并脱落,还会夹杂一些没有脱粒下来的稻穗,当地人称它为“草娘头”。在担运稻谷时,人们不会轻易弃之稻穗,将它连同稻谷全部挑运到晒谷场上。这些还长着谷粒的“草娘头”,队里还会将它晒干后分配给农户,可作为农户饲养生猪去加工厂加工的饲料,也做到了节约粮食的综合利用。当然,七十年代初,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以生产队集体统一的分配体制。上面说到的脱粒下来的稻谷,连同“草娘头”还要在晒谷场上过磅,这里的斤两就是作为计算社员工分的依据。当天斤两的多少,就决定每个人当天的工分值多少,但要按每个人的底分即系数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也是进入市场化前期的分配模式,也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基础,已不是以往的“大呼隆”、“一窝蜂”的平均主义。
  改革开放如“春天的故事”,千家万户梨花开。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民的体力劳动的强度也在逐渐减弱,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益。“一机在手,操控田野”,它将给大地变奏出丰收的欢歌,给农民带来新的期盼与希望。
  ……
展开
目录
他用笔在纸上“种庄稼” 王宗仁
田野牧歌
牛背上的暖流
远去的猪粪味
脱粒变奏曲
鏖战“立秋关”
小苗带土
久远的杂交制种
烈日下的“战报”
玄妙的爆花
篾箩岁月
竹洋传清音
珍贵的酒糟
乌桕“七姐妹”
桂花也有情他用笔在纸上“种庄稼”王宗仁
田野牧歌
牛背上的暖流
远去的猪粪味
脱粒变奏曲
鏖战“立秋关”
小苗带土
久远的杂交制种
烈日下的“战报”
玄妙的爆花
篾箩岁月
竹洋传清音
珍贵的酒糟
乌桕“七姐妹”
桂花也有情
家乡的百草原
路哥车弟话安吉

文心韵致
气派与作派
捎上美丽心情
严于律己道宽畅
爱鸟与爱车
从车堵“摁喇叭”说起
话说畅与美
这样的“闯”行吗?
“漂”出人生路
云鸿塔的心声
“天泇山”韵味
让我用心去品读
品读《酱香杂记(二)》
清新亲和话院报
找回规范的“书写”
热盼言论更“贴近”
欣赏“干净声音”
“最美一面”亮广场
“百草原”的文化情怀
质朴蕴力量
“爱莲说”的演绎
不能弃之的操守
平常的心与事
诚信乃高贵
敬佩高尚
营造平安幸福

翠峦风清
竹海倩影
西苕溪畔踏歌声
鸟愿
知了城曲
院子里的贵客
莼菜与白茶
白茶,变异中的灿烂
白茶赞歌
上等白茶与品质农民
餐桌上的“生态”
一泡尿亦有代价
惜土有学问
求变才有生命力
但愿林下多活力

情暖山水
美丽的西藏
那片塞上的黄土地
花园里的村庄
“凤凰”栖身
车夫愿景
深山街市
小明珠的魅力
初识“第三地”
“百姓治水”赞
“玩转安吉”的引力
白茶园与游步道
美城续梦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