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与热点》:
第二是科技进步。20世纪中后期以来,制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大幅进步。首先是生命科学的进步,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学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进展,为发现新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过去乃至现在,发现新药物作用靶位和受体是非常昂贵和漫长的,科学家只是依赖试错法来实现其药物研究和开发的目标。分子技术和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科学家可以直接根据基础研究成果(确定靶位和受体)设计药物提供了科学手段。其次是信息科学的突飞猛进,如生物信息学的建立,生物芯片的研制,各种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检索和研究分享更容易,研究水平和效率大为提高,使得此前难以发现和确认的药物被研制成为可能。
第三是全球市场的形成。一战时,面对剧增的药品需求,英国允许外国制药企业在英投资设厂,可谓制药产业全球化的开端。二战后,跨国制药巨头加快了全球市场布局的步伐。20世纪70年代,各国纷纷制定法律加大保护医药专利的力度,为单个专利药品进入全球市场打下了基础。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资本、科技、生产的全球化和贸易的自由化使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跨国制药巨头依靠雄厚的资本、研发和营销实力,不断在全球攻城掠寨,加速了全球制药产业“赢家通吃”的进程。
无可否认,跨国制药公司“重磅炸弹药”模式创造了全球制药行业的辉煌。然而,近年来该模式却出现难以为继的趋势。据美国FDA统计,过去10年间,在药物研发投人大幅增加的同时,创新药品却在明显减少,新药研发投入回报率下降了70%。曾经令跨国制药巨头引以为傲的模式今天却似乎集体走人了困境,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一是开发新药的技术突破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原因在于前些年药物开发的繁荣其实源于制药巨头们抢先摘下了基础医疗领域“低挂的果实”,将最容易发现的药物变成了产品。而现在需要从人类2万多种蛋白质中筛选出准确有效的药物标靶,并成功开发成治疗癌症、艾滋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复杂疾病的药物,难度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新药研制的成功率(指从临床到获得正式批准)从2003-2007年的8.1%,减少至2005-2009年的4.3%;药物开发周期持续增加,平均达到13.5年;进入临床测试的分子药物获得批准的可能性大约只有16%;大多数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分子药物未能从第二期过渡到第三期。二是医药监管的不断加强,导致临床试验的成本屡企新高。根据塔夫茨大学药物开发研究中心(TuftsCSDD)的研究报告,1999年招募一个临床病人需要接受96道程序,而2005年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158道,1999年临床试验平均需460天,而2005年需要780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