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社会长治久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7797
  • 作      者:
    高静文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新疆是亚欧大陆的心脏,是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地,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集聚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生活方式培育了新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化背景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和新一轮援疆热潮的展开,古老、封闭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文化转型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民族心理的嬗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前,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保持其民族文化特色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培育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民族心理?如何以现代文化引领、推进社会长治久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新疆面临的重大课题。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社会长治久安》以全球化、现代化为背景,立足新疆的特殊区情,在对新疆四个主要民族: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的历史发展、生活方式、文化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基础上,研究了新疆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主要特征及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境遇,研究了现代化进程中新疆民族心理的特点和嬗变,着重分析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进新疆社会长治久安的方略。全书分上篇、中篇、下篇。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建立牧区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区
  在对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国家、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可是却没有足够重视到一个区域内所要消逝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一种文化的根源,正是由于一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才形成了围绕这种生产方式的文化特质,牧区游牧生产方式就是这种类型,因此也应当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游牧生产方式不能等同于农耕生产方式,现在对游牧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改变,即把游牧文化的表现形式彻底消除,而农耕生产方式现代化的改变,并未将其农耕的表现形式抹去。因而不能把游牧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看成是游牧文化的一种延续表现,游牧生产方式发展到现代时期,已经处在没落时期,必须加以保护。
  在区域划分上,牧区游牧生产方式保护区是保护游牧文化为主要目的区域,与现代化畜牧业区域有较大的区别。游牧生产方式保护区主要选择适宜游牧的区域,其生产方式完全以游牧为主,畜种畜群、生活方式、民俗礼仪、宗教信仰、接人待物均围绕游牧生产方式活动来确定。区域内语言以游牧民族语言为主,生产发展速度不作硬性规定,生产组织由区域内牧户自己确定。游牧区内草场归国家所有,具体经营管理由牧民自己说了算,主要以安居乐业,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为自然发展目标。
  在法律上,建立与游牧生产方式保护区相应的法律条文。由相关部门制定有关牧区游牧生产方式保护区法律和法规,确保牧区游牧生产方式保护区的法律保护。法规要有明确规定,不许向保护区办理流动人员手续,不许在保护区内开矿、办企业,不许硬性给保护区内下达指令性经济指标,不许在保护区内建设旅游点(自然风光除外),不许在保护区内开荒种地,不许在保护区内人为的破坏草原等。
  在经济上,确保游牧生产方式保护区财政给付。牧区游牧生产方式保护区经济发展以自主经营为主,国家每年按草场面积给予适当的补贴,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按所属区域内的居民同等待遇。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下,游牧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是极低的,不能完全满足牧民的生活需要,所以国家还应当在生活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
  (二)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内部结构、要素的改变与提升
  建立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区,是传承游牧文化最迫不得已的办法,但是能够显示国家、政府部门对游牧文化的关注和重视,能够提振游牧民的自豪感和信心。在新疆广大的草原上,在游牧方式还未消失殆尽的时期,游牧生产生活内部要素的改变,特别是生产力的提升,是留住游牧民、促进游牧文化的保护和转型的重要途径。游牧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构成中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技术生产力占有重要地位。
  自然生产力的改变。自然生产力是指各种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力与劳动力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创造财富的能力。游牧自然生产力包括草原、气候、畜养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条件与劳动力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创造财富的能力。新疆草原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为游牧经济的能量转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同时,新疆游牧生产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无情调解,不仅生产资料属于自然生产力的性质,而且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打击。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是游牧生产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威胁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减少草原上的放牧牲畜,实现退牧还草,以草定畜。要根据牧区实际,在以草定畜的基础上确定草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进而实现以畜定人。要采取各种措施,坚决杜绝开垦草原的做法,特别是要严格执行《草原法》,依法保护草原。把重要放牧场、割草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及草原自然保护区等具有特殊生态作用的草地,划定为基本草地,实行严格保护。变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进一步配套完善牧民定居建设,大力发展人工草料地,实现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推行牲畜冷季舍饲圈养,暖季放牧,有效减轻天然草场放牧压力,缩小人畜活动范围,积极发展家庭牧场建设。
  ……
展开
目录
上篇 新疆文化特征及其现代化进程
第一章 新疆绿洲农耕文化
第一节 绿洲农耕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绿洲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绿洲农耕文化
第二章 新疆草原游牧文化
第一节 草原游牧文化的产生
第二节 草原游牧文化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草原游牧文化
第三章 新疆屯垦戍边文化
第一节 新疆屯垦戍边文化的产生
第二节 新疆屯垦戍边文化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兵团文化特征及其社会作用
第四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兵团文化
第四章 新疆伊斯兰文化
第一节 新疆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变迁
第二节 新疆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及其功能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疆伊斯兰文化
第五章 新疆多民族文化特征
第一节 新疆维吾尔族文化特征
第二节 新疆汉族文化特征
第三节 新疆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文化特征
第四节 新疆回族文化特征

中篇 现代化进程中的新疆民族心理
第六章 新疆维吾尔族民族心理
第一节 维吾尔族需要动机
第二节 维吾尔族民族意识
第三节 维吾尔族民族认知
第四节 维吾尔族人格特征
第五节 维吾尔族交往心理
第六节 维吾尔族社会心态
第七章 新疆汉族民族心理
第一节 新疆汉族需要动机
第二节 新疆汉族民族意识
第三节 新疆汉族认知特点
第四节 新疆汉族人格特征
第五节 新疆汉族交往心理
第六节 新疆汉族社会心态
第八章 新疆哈萨克族民族心理
第一节 哈萨克族民族意识
第二节 哈萨克族民族认知
第三节 哈萨克族人格特征
第四节 哈萨克族交往心理
……
下篇 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社会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