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任模型和信任计算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基于分布式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信任时刻都在发生着作用。信任是构建现实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是构建网络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石。在 21世纪,信任、信誉技术和系统的不断发展给各个组织和商业实体带来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影响。在分布式网络经济中,它为消费者带来了潜在的开放、安全、透明的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
与供应链信任相关的研究工作一直都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重点 ,但这些研究工作侧重于在人文科学中对信任进行定性的研究。从总体上看 ,信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主观的、不精确的、不可靠的甚至不可信的 ,因此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形式化的定量研究。目前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应用环境对供应链信任模型和信任管理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 [1-5]。从这些研究来看 ,在供应链管理领域中对信任的研究多是基于伙伴关系的角度,对于供应链信任构建的研究仍不完善,还有很多难题急需解决。因此 ,本书在这一背景下 ,对供应链信任关系和信任模型的构建、动态信任协作和协商、信任评审体系与激励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章就本书的背景、内容和框架及目的与意义等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和分析。
1.1 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 ,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观念一再改变 ,这种变化的直接结果是人们对供应链的再次认识和高度关注 ,以及供应链代替传统纵向一体化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产品周期缩短以及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消费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对消费者的需求快速作出反应的能力上,而单体企业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取得这样的优势。因此 ,企业间的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适应竞争环境的最好模式,一些企业向上联系上游企业、向下联系下游企业,形成一条自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制造 ,再到产品销售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的 “链条”。由于链条上的每个节点企业之间都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因而把它称为供应链。因此 ,现代供应链是建立在互联网上,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 ,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 ,而且是一条增值链 ,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 ,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它既具有社会网络的复杂结构特征,也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计算特点。
要使供应链发挥 1+1>2的协同作用,网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这样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 ,一种全新的、超越企业界限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应运而生 [1]。
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 ,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围绕核心企业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进行集成化的计划、协调、控制,增强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实现供应与需求的有机衔接 ,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从而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增强企业竞争力[2]。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模式 ,体现着整合与协调思想的管理模式。它要求组成供应链系统的成员企业协同运作,共同应对外部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供应链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进行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随着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上。企业通过结成供应链联盟能较大地提高市场竞争力,这种以“双赢”为目的的供应链将成为 21世纪的主流企业合作形态。因此 ,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 ,确保供应链系统整体利益最优 ,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协作主要是对供应链上企业内或企业间活动过程中依赖关系的协调策略的管理,通过协作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 ,因此,协作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作使得成员企业能够开拓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反过来 ,成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助于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所以,供应链协作问题尤其是协作机制的研究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管理是供应链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通过建模来制定协作策略 ,指导管理者进行决策 ,从而达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但是由于供应链是一类复杂系统,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很难描述和求解其多阶段、多层次和多主体间的动态协作关系 ,很难引导和管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任 ,缓解企业间的紧张关系,降低交易风险和危机。供应链在帮助企业获得响应市场灵活性的同时 ,也伴随着合作风险问题,而合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成员企业之间缺乏相互信任的关系[3]。
目前,国内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效果差强人意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甚至存在信任危机和风险 [4]。造成种种信任危机和风险的原因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互信任的程度不够高;二是双方信任程度不对称。供应链中的信任危机是一种放大效应的潜在威胁 ,不是只对一个企业造成影响 ,而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 ,给上下游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和损失 ,严重阻碍了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 ,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降低了供应链协调效率。
为了引导和发展供应链合作实践 ,供应链成员企业有必要探讨彼此之间如何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供应链协作信任关系。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够共享订单、库存等信息 ,理解合作方的事务 ,定制专门信息系统或投入特定的人力和资源以减少交易费用 ,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只有建立有效的信任关系,才能促进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合作。
然而,如何在供应链企业间建立有效的信任关系以及如何发展和保持已有的信任关系等 ,仍然是供应链企业在信任实践中存在的困惑 [5]。对此 ,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但是传统的定性分析和仿真工具已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化的市场环境。
因此,本书对动态供应链信任协作展开了系统研究 ,运用多学科融合方法对动态供应链的信任危机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希望能为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1.1.2理论背景
从学术上说 ,对供应链以及供应链信任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至今已产生了非常广泛的研究成果 [6-9]。归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方向。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7]。全球经济一体化是近几年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这给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企业面临着不断急剧变化的包括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市场需求。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原来各个分散的企业逐渐意识到 ,要在竞争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必须与其他企业建立一种战略上的合作伙伴关系 ,实行优势互补 ,发挥各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且在一种跨企业的集成管理模式下 ,使各个企业能够统一协调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同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于是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近年来,随着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 ,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
(2)
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的产生机制及其对合作的影响研究 [8]。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产生的特征机制 ,主要有三种:供应商的特征、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特征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供应商的特征包括供应商的声誉、能力、产品的重要性以及对供应商人员的信任。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特征包括与供应商的交往经
验、与供应商的交往沟通、对供应商的依赖以及感知到供应商对企业的依赖。企业自身的特征包括企业性质、企业股份制改造情况、企业规模、企业所在地区。研究者针对这几个信任产生机制特征研究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任及合作的影响。
(3)
供应链企业间信任及其违约风险的研究 [9]。供应链管理作为 21世纪崭新的管理模式,适应了入世以来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全球经济竞争的时代特征。有学者详细阐述了供应链概念与结构模型及其特征、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其相关内容以及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型及其实现 [10];通过定性分析供应链违约风险 ,得出了违约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外生原因包括自然灾害、政治动荡、意外的战争和政策、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内生原因包括违约成本问题、信息不完全和合作要素不一致等;提出了供应链违约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效应模型;并针对中国企业的文化背景,建立了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产生机制及其合作的关系;以及在关于供应链违约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等。以上研究开阔了企业的发展思路 ,打造了以信任为基础的企业间合作及竞争优势的指导框架 ,提供了识别、防范与控制供应链违约风险的实践方法,对指导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 ,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增强和弥补了企业间建立信任关系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4)供应链协作信任机制的方法研究 [11,12]。合作企业之间的信任问题一直是个
“瓶颈”。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供应链信任是理论界和企业界不能避免的重大课题。但是 ,纵观现有文献 ,对供应链信任的研究比较少,而且谈不上系统的研究。现有文献包括基于云模型对信任的评价、基于制度信任的企业间知识共享意愿、基于自组织演化的 MAS可信联盟研究、基于涌现视角的 MAS信任模型仿真分析方法等不同角度对供应链之间的信任计算进行仿真。
上述研究方法都可以看出 ,对供应链的信任研究都只是粗略的研究 ,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这些方法对 MAS信任模型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信任管理的微观机制设计 ,而从这些微观机制到系统的宏观特性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这些研究都采用了仿真分析 ,但是这些仿真实验的设计大多缺乏理论指导 ,往往不能正确反映系统的宏观特性。迄今为止,无论从研究内容上还是对供应链的模式的探讨上 ,学者关注更多的是一些 “硬”的功能要素 (如流程、技术 ),而对“软”的要素(如企业间的信任和信任管理等 )却关注甚少 ,这是相关学术研究所欠缺的。由于合作与协调是一切供应链有效运作的前提,而信任在供应链的合作与协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书着重讨论了利用新型的信息技术和理论方法对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之间的动态协作和协商现象进行信任评估和预测,并用具体模型对信任进行量化计算 ,从而建立了一种供应链信任管理机制 ,发展和完善了供应链信任 (理论)体系。
1.1.3问题的提出
作为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 ,信任很早就进入了学者研究的视野 ,目前信任已经成为跨学科的热门研究课题。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3-15],但当前对供应链协作信任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形成的合作关系中存在强行降价、库存转嫁、双方缺少合作观念等问题。为了建立动态协作的合作关系,必须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形成合作观念,并建立信任关系。
(2)
信任危机严重阻碍了我国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其中 ,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双方没有长期合作的打算、利用市场赋予的权力相互要挟、同类型供应商间相互竞争、泄漏供应商机密信息、未严格遵守合同、信息封锁、推卸责任、欺诈、缺乏相互投资等。同时 ,自 1990年以来 ,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网络化使人们发现信任并不像空气一样唾手可得 ,信任是稀缺的 ,人们对信任有强烈的需求 ,但它似乎又可望而不可及。
(3)
现有的信任管理模式或机制中 ,在交互之初就定义了一种静态形式的信任。然而,信任是在系统错综复杂的交互环境中形成的,可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具有动态性,是不能事先定义的。
(4)
现有的伙伴选择研究侧重于能力方面的因素 ,然而在满足客观条件的情况下,任务持有企业往往愿意选择值得信任的伙伴进行任务协作 ,以降低合作中的风险和成本。由于能力方面的指标比伙伴关系指标更容易评估 ,因此在伙伴选择过程中多数的注意力都集中于伙伴能力指标。为此,有文献提出了信任网模型 [16],但该模型仅考虑了企业的直接交互历史 ,而没有考虑信任的传递性 ,未能解决信任的动态性问题。
在供应链这个动态、开放的分布环境中 ,各参与企业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因此 ,为了提高各参与企业的理性水平和竞争力 ,就必须对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和建模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 ,传统的离散系统、定性模拟、系统动力学和博弈论等仿真工具已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化的市场环境 ,而 MAS技术虽具有适用于分布、开放的复杂系统和动态环境问题求解等特性 ,但也存在着并发问题、属性计算问题和宏观问题 ,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多方法的融合机制,并用这种融合机制来构建供应链的信任模型和管理体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
市场的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 ,围绕新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 ,供应链管理已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推广[17]。然而当前 ,我国企业仍面临许多困难 ,如企业效益不佳、企业间因信任度不够而存在很多风险危机等问题 ,这就急需一种新型技术和方法 ,为解决企业间动态供应链的信任计算与风险危机提供理论和现实基础。
因此 ,本书的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1)
针对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 ,探讨动态供应链下信任的形成机理 ,提出不同情况下的信任管理机制 ,为解决企业间信任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2)
针对复杂动态系统 ,提出集成多种智能算法的融合方法;分析供应链信任的动态过程 ,建立供应链联盟动态信任概念模型;设计基于 MAS和本体的可信动态联盟系统,构建基于制度制度约束和信息共享的供应链动态信任协作模型。
(3)
提出一个面向供应链的动态信任计算模型 (DTCM),提出相关策略与算法 ,建立供应链动态信任量化模型 ,并通过具体介绍算法与模型 ,详细分析供应链的信任问题。实现一个供应链联盟动态信任管理系统。
(4)对基于
MAS可信联盟问题进行分析 ,设计基于时态活动逻辑的 MAS安全结构,建立一个基于角色机制的可信联盟系统;提出基于 MAS的供应链网络交易动态信任计算模型,实现基于信任与信誉管理的电子商务在线交易。
(5)
建立动态信任预测的认知模型 ,提出基于直接信任树的反馈信任聚合机制 ,构建基于诱导有序加权平均算子的信任预测系统;提出基于 DS和 ShApley熵的动态可信度评估模型,建立基于供应链伙伴间信任的综合评估方法;完善一套有效的信任激励与惩罚机制。
1.2.2研究意义
本工作是在对国内外大量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说明。
1.理论意义
本书首先避免了国内研究的宏观性、宽泛性和国外分析的微观性、零散性问题,对供应链动态信任计算与风险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 ,在理论方面 ,具有其独立特殊的理论价值。
(1)
通过对动态供应链下信任的形成机理进行探讨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供应链信任的动态协作过程进行了研究 ,为解决企业间信任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通过对动态供应链各种机制与方法的研究 ,提出了一种针对动态信任计算与风险管理的基于 MAS计算机研究技术的解决方法,为解决企业间信任问题提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