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红嫂跨越时空的传奇“八路军”,一支军队的名称,在抗战期间仅仅存在了8年,但她并没有随时空的推进而消失,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为一种精神符号。与“八路”有着密切联系的八百里沂蒙亦是如此,从1938年2月到1945年8月,“八路”与沂蒙生死与共了7年半,从此,沂蒙就从一个地理概念,升华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伟大的精神必产生于伟大的时代。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沂蒙精神”的横空出世,得力于战争的推波助澜。没有十几年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就不可能产生惊天地、泣鬼神的“沂蒙精神”。在漫长的战争中,沂蒙山区涌现出一个“最后一把米当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鞋,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红嫂”群体,与这个女性群体呼应的是“学文化,求解放,救中国”的“识字班”群体,“红嫂”与“识字班”是沂蒙山区特有的文化品牌,是根据地、解放区里最亮丽的风景。
“红嫂”是指送子打东洋的母亲们,送夫上战场的妻子们。
“识字班”是指谁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的未婚女青年们。
仅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区15.5万余名妇女就以不同的方式掩护了9.4万余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伤病员的行动,她们救助了1.9万余名伤病员。做军鞋、磨军粮、拥军支前者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在漫长的战争中,她们用女性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共和国的大厦,她们用三寸小脚踏平了胜利的大道,她们用纤纤的双手举起了共和国的大纛……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一场动员起广大妇女自愿参加的战争,胜利是必然的。
共产党的最后取胜也验证了上述论断。
抗战胜利快70年了,新中国成立也有60多年了,时间把那些鲜活的生命送向死亡,那些红嫂们早已去了天堂,就连最小的“识字班”也蹒跚在去天堂的路上,她们带着战争的创伤,带着失去亲人的痛苦,抑或带着一生的孤独,带着无尽的期盼和一生的守候离开了我们。
红嫂们在遥远的天堂相会了。
她们走了,但她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同金山一样厚重,像太阳一样光辉!她们走了,在中国精神的天空里,她们的生命化为了永恒!让我们走进老区,走进历史的深处,重叙她们的故事吧。
119世纪末,南太平洋塔希提岛。落日的金色里,高更站在悬崖上,对着浩渺的大海和无边的苍穹,展开双臂发出人对生命意义的那三个惊世骇俗、回响百年的终极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显然这是渺小生命对浩瀚时空的困惑与迷惘,是内心世界与客观外在强烈的撞击后,发出的悲鸣和叹息,是个体无法融人群体带来的无助与沮丧。
人类一直生活在这个生命有无意义的巨大的探问中,苦苦寻找着答案。若干年后,这个答案让一个叫雷锋的青年和一个叫胡玉萍的老人找到了。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这样的事情雷锋做到了。
一个人有一次爱党拥军的行动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行动,这样的行动胡玉萍大娘做到了。
就在地处关里的沂南开展“远学雷锋,近学胡玉萍”的活动时,远在关外的辽宁省委、省政府,连同辽宁省军区也在全省掀起“学习胡玉萍,争做活雷锋”的热潮。
有人总结说:两个小人物跨越时空,联合演出一幕人间大戏。
战争年代,18岁的胡玉萍被沂蒙根据地的张庄区评选为支前拥军的模范,她在给众人做报告时说:“打鬼子,救中国,是咱大家的事,咱们男男女女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用,男人在前线打仗,女人在后方支前,前方和后方连成一片,不愁打不败鬼子。”和平时期,81岁的胡大娘在辽宁省抚顺市,给“雷锋团”的新兵做报告时说:“建设国家就跟一家人过日子一样,全家都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多少力气就出多少力气,一家人才能把日子过好。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只有全国的人都爱戴这个国家,大家都为她竭尽全力,这样,一个国家才有希望建设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