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探花”坊是大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奉敕为林士章立的。林士章,字德斐,漳浦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探花(进士一甲第三名),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坊正面题刻“尚书”,背面题刻“探花”。石坊建有三间五楼十二柱,造型雄伟,石雕浑朴,当代风格。
“三世贰宰、两京扬历”坊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奉敕为表彰蒋孟育和他的父亲蒋相、祖父蒋玉山而立的。蒋孟育是黄道周的忘年交之一。牌坊三间五楼十二柱,坊上正面题刻“三世宰贰”,背面题刻“两京扬历”,书法工整秀丽,笔劲遒古,有大家气度。
这两座牌坊都在最繁华的南市街,又在文庙附近。
漳州城内,名胜汇集,文风鼎盛,商业气息也十分浓厚,商铺林立,鳞次栉比。商店内的商品琳琅满目,甘蔗、烟草、柑橘、糖、番薯玉米、马铃薯、花生、西红柿、漳纱、漳绢、漳绒(天鹅绒)、漳窑瓷器、玛瑙、铜簪环……还有药材,当时海澄月港有位姓陈的商人在漳州开了笃诚人参行,还拥有三家分店,“笃诚赐记”、“笃诚麟记”、“笃诚钟记”,有点今天连锁店的味道。有出口的,有进口的,比如来自东番(台湾)的鹿脯、鹿皮、沙金……还有出口转内销的,有许多东西在其他地方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进口的来料加工产品也很引人注目,比如用象牙精作细刻的各种各样的牙雕、牙箸、牙枋、牙带、牙扇,各种漆器、首饰、工艺品……还有来自海外的自鸣钟,悦耳的声音和奇怪的造型,吸引着人们好奇的耳朵和眼光。而在漳州街面上走过的轿子,也很别致,轿内特别宽畅,可卧,可坐,可通风,可保暖,外观十分讲究,“编竹丝作鸟兽花草之纹,在阿堵中镂骨作花饰之,精巧轻便,宇内无双”。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商品多得没法说。
这应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阳光把人们往来的影子像皮影戏一样地挪来挪去,重叠的时候很古怪,分开的时候很清晰。不管是重叠还是分离,都让年轻的黄道周感到新奇,他从没见过这么多的影子在大街上“做游戏”。
走在漳州大街上的青年黄道周对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一定感兴趣,可他一定在漳州的书坊驻足流连,读书人嘛。如今我的朋友们,每到一个城市,别的地方可以不去,书店是一定要逛的。
万历《漳州府志》上说:“书坊所以存文献也,书市所以存民用也。此二者皆政体所系也。”有资料表明,明代万历年间漳州城内的书坊最少有十几家。这些书坊大都集中在南市街,想来有道理,南市街距离府署和文庙近,近似于当下的文化街区。明代漳州印刷业——漳州雕版印刷作坊相当发达,一般分为“红房”和“黑房”。“黑房”是专门印制文字书籍的作坊。据说漳州书籍作坊的文字雕版有上千种,如《四书五经》《古文观止》《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凤娇李旦》《居家宝要》《昔时贤文》《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花间词》《三字经》《山海经》《国风大小雅》……还有许多通俗戏曲作品,比如霞漳人洪秩衡梓行、署名“玩月趣主人”校阅的《新刊弦管时尚雅调百花赛锦》,书林景宸氏梓行的《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署名“岁甲辰翰海书林李碧峰陈我含梓”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等。“红房”是专门印制年画的作坊。一类是逢喜事和逢年过节以及平时家中欣赏所用的红底年画,我就见过几幅漳州明代门神雕版年画《秦叔宝尉迟恭》《财神献瑞、天仙送子》《年年添丁、日日进财》,十分精美。另一类是冥事活动所用的“忏料”,比如糊“纸厝”及“做功德”的用品,也就是黑底年画。这些作品大都批量生产,通过月港出口,主要销往南洋,而有一些还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流向世界各地,比如,上面提到的通俗戏曲作品,分别收藏于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和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这些作品大都刊行于明万历年间,有的甚至有明确的年份,比如“岁甲辰”也就是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而书籍的出版发行地,则明确标明,霞漳,即漳州,而翰海,则是月港所在地海澄县的知名书坊。书坊的繁荣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年漳州市民文化的多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