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幼科传承录:李乃庚儿科临证经验医案集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90837
  • 作      者:
    李乃庚,李志武,张妍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乃庚,男,1939年12月生,江苏省盐城市人,早年毕业于盐城医学专科学校,五年制中医专业,后师从中医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和医院管理五十余年。现任盐城市中医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顾问。曾任盐城市中医院院长,《临床验方与外治》杂志主编、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中医》杂志编委等职。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11年被遴选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医案系列丛书·幼科传承录:李乃庚儿科临证经验医案集要》从医路、医论、医案三个方面介绍了李乃庚教授的行医、治学经验以及诊断注重望诊,用药立足祛邪,方法灵活多样,晚年倡导护阳益阴的学术指导思想;200多个医案记录了李乃庚教授临证时辨证论治的思路历程及用药特色,都是实践的记录,辨证论治的范例,可为同道提供借鉴。《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医案系列丛书·幼科传承录:李乃庚儿科临证经验医案集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医、教、研的参考价值。对中医儿科工作者做好医、教、研工作具有启发价值,同时对于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继承技术专长具有指导价值,为国家培养医务骨干具有实用价值。适合医学院校临床西医学、中医学本科生学习参考,也适合研究生、临床医生、药师、护师及从事中医学研究人员的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6)贴治期间,根据病情,可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扶正固本,提高疗效。
  三伏贴的记录,最早见于《张氏医通》:“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张氏医通》是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张璐所著,1695年成书。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三伏贴开始不叫贴,叫涂法,而是出现在用灸法治冷哮“有应有不应”之后,而且疗效比灸法好。
  其具体方药和用法,书中说:“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这是三伏贴的用方和用法的最早记录。此法已延用了三百多年,而且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然而2012年的北京夏天,面对三伏贴的热闹场面,有人对三伏贴是否有效,提出质疑。
  有人曾公开质疑三伏贴的科学性。他认为,首先,通过贴敷,药物能否被皮肤吸收值得怀疑。其次,即是皮肤能吸收,能否达到治病的浓度值得怀疑。最后,即使达到了药物浓度,也没有证明三伏贴有“冬病夏治”的效果。
  就此可以看出,普及中医防病治病的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极少数有意反对中医的人以外,绝大多数是不理解中医心目中的病是什么?治病方法是从何而来的?
  就拿慢性支气管炎、寒性哮喘这些反复咳喘的患者来说,这是一类正气不足的患者,正气就是人体的阳气,阳气不足,阴寒之气就会在体内集聚,生湿生痰,产生咳喘。怎样治疗呢?要从根本上振奋体内的阳气,祛除阴寒之气,痰湿自然消除,咳喘才能痊愈。所以古人在实践中发明了针灸,针灸又叫“干针”,没有药物,更谈不上“达到药物浓度”,但它能治病是事实。针和灸,历史一样悠久,但三伏贴用的是非火力灸,又名天灸、自灸。是用辛热对皮肤有刺激的药物,敷贴穴位,使局部皮肤潮红、充血,甚至起泡,有如灸疮。因发泡时如火燎,故亦名灸,近代又称发泡疗法。
  这种天灸,《针灸资生经》记录说:“乡居人用旱莲捣碎,置于手掌上一扶,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针灸资生经》是宋代王执中所著,刊于1220年,建国后有排印本。
  从灸到天灸到三伏贴,历史漫长,方法有异,但治病的机制是一样的。历代医家都认为适当用灸法,可以壮阳益阴。《灵枢·经脉》说:“灸则强食生肉。”我们认为诸多的灸法,是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燮理阴阳,调整脏腑关系,使旧病不发,旨在扶正祛邪。用抗生素的理念,来质疑三伏贴,是风马牛不相及。二个是治理环境,使蟑螂不能滋生,一个是只用杀虫剂,不管环境。谁更环保呢?
  当然,三伏贴只是治未病的一种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何准确选择适应证,方法如何改进,疗效如何统计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
展开
目录

李乃庚教授简介

上篇 医路篇
初入医林学哲学
谨记赠言医路阔
中医根脉待师承
借舟楫以远行

中篇 医论篇
学术探究
气阴不足论
辨证论治六问题
六经辨证首辨阴阳
医学本当治未病
辨体辨证共相须
胃肠瘀热论
《伤寒论》方药用量古今谈
诊治哮喘的要点与难点
医必有方医无定方
中医人文两相辉
从玉露散谈古方今用
《伤寒论》辨惑
久咳需三辨
吴鞠通的《解儿难》
钱今阳和他的《中国儿科学》
临床心得
小儿肺炎的诊治
多动症和抽动症的诊治
外感内伤都流涕
临证五步七字诀
诊治咳嗽的要点和难点
小儿泄泻用药宜忌
过敏性紫癜的选方用药
因病而异治发热
麻疹虽少不能忘
辨病辨证治泄泻
厌食诊治分虚实
善用外治效更宏
常用的外治疗法
临证求中论
新生儿皮肤病
温清消补说黄芪
医话集锦
小儿病二太擒
医者意也
中医方略
用药有度
……
下篇 医案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